唯一私人收藏王原祁奉敕之作《秋林远黛图》现身拍场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喜爱文房书画的康熙皇帝,时常要求御前臣子,当场进行书画创作,康熙皇帝对观摩王原祁作画与山水,更有着超乎帝王身份的如痴如醉。《娄东耆旧传》里就有这样一段生动的场景描绘:“在直庐,上幸南书房命王氏画,王氏执笔跪,上必曰起,王氏伸纸染翰,上凭案观
中新社长沙11月6日电 题:祖孙四代收藏3000多册家谱 助华侨华人找到祖源
作者 向一鹏 关紫文 万励
用便笺贴着姓氏“李”“王”等,一本本家谱被绒布包裹,摞满墙面。在湖南长沙的一栋居民楼里,藏着一家凝聚了祖孙四代人心血的家谱馆,馆长杨岳平一家人共收藏了216个姓氏,3000多册家谱,多名华侨华人曾来此寻根。
“我与家谱结缘是因为这是我的家传,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爷爷收藏的清朝同治年间我们杨家的家谱,还有光绪和民国时期的谱。”杨岳平介绍说,目前她收藏、编修、研究家谱已40余年。
杨岳平在自己的家谱馆整理已收藏的家谱。向一鹏 摄
从十几岁起,杨岳平便跟着父亲一起手抄家谱。当时,她父亲要出一本系统介绍岳麓书院山长(即岳麓书院主持人)的集子。“因历史资料记载不够,我们一家人就四处寻找、抄录相关的家谱、族谱资料,找遍了各种图书馆、档案馆、旧书店等,一页页地抄谱,抄不了就复印。”
大学毕业后,杨岳平被分配到株洲工作,只要闲暇时,她便在这些旧纸堆中度过。她并不觉得家谱上记载的是沉重刻板的“文献”,反而认为那些老祖宗的名字都是活的,是用另一种口吻在跟她在讲故事,是一种很厚重的历史。
在杨岳平看来,最近二三十年,中国很多地方兴起修谱、收谱的风潮,许多华侨华人回祖籍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根。“我记得我们家最开始是1990年,我外公的一个同学从德国来信说他要回来,并问了一些家谱的事情。后来,很多人都知道我家收藏、编修家谱,陆续就有来自美国、英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多名华侨华人慕名而来。”
明日立冬,万物收藏,多地降温超10℃!“5讲究3忌讳”,老传统了
一、立冬迎初雪 立冬是24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天的首个节气,其时间为每年的11月7号或8号,而今年为11月7日,农历对应的为十月初三。 立冬不仅是冬天的开始,也表示气温下降,冷空气从北向南袭来,全国大部开始降温,北方更是迎来雪花。同时,立冬也有
杨岳平的儿子杨印文负责家谱的数字化工作。向一鹏 摄
2016年,退休后的杨岳平创建了上述家庭式的家谱馆,开始帮助越来越多海外华侨华人和香港、台湾同胞寻根问祖、修建家谱。受疫情影响,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马来西亚侨团一行34人来到长沙寻根,希望杨岳平帮助找到他们的祖源,将祖辈迁徙的路线弄清楚。
杨岳平介绍,这些华侨华人在回到马来西亚后不仅修葺了祠堂,还修建了自己的族谱,并将这些照片发给自己,表示感谢。“家谱是一种民族记忆,华侨华人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都是炎黄子孙,我的工作能帮助他们找到家族的历史,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我感到非常自豪。”
在杨岳平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和儿子也爱上了家谱文化。如今,儿子杨印文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推动家谱数字化。
“纸质家谱一般15年或更长时间才更新一次,且不太方便查阅。”杨印文介绍说,他将纸质家谱上人的基本信息和照片、视频等录入系统,形成电子家谱,不仅查阅便利,而且能实时更新信息,在手机上就能看到自家的族谱。“我们查一个姓氏源流,只需要输入两三个关联人的名字,用大数据进行匹配后立即就能查出。数字化的修谱的方式,能够更全面地服务华侨华人的寻根、修谱。”
“许多华侨华人都有寻根问祖、修族谱的意向,他们对自己从哪里来非常想了解,杨老师编修、收藏家谱、族谱的事业,对华侨华人的寻根非常有帮助,有意义。”长沙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斌表示。(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源自头条号:中国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市场低潮期?把精品守住,你就是赢家
收藏市场每天的行情都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并且收藏市场也存在着低谷期,而现在收藏,对于大家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对于一些无法把控尺寸的收藏者们很容易陷进觉得低谷,从而无法自拔。而现在的收藏市场所存在的问题是真假难分一些不懂得如何去分辨真假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