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古玩收藏很难吗?严格遵守这几点,你也能够成为一代大师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大家好,我是小编小筑。这些年,随着收藏全面普及,收藏队伍不断壮大,有的人收藏讲究一份清静,喜欢而已,有的人也是为了带来成就感,收藏的风风火火,有的人则是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古玩圈是个大江湖,黑白界限很模糊,许多的人游离于黑白两道,许多的人游离
收藏总与艺术相伴,与审美相关。
关于收藏的定义数不胜数,未有定论,简言之,便是逃不过人与物,以“价值”系联,当然啦,这里的“价值”自然并非只以金钱估量。
细而化之,则有艺术品收藏与文物收藏之分。在中国古代,更有宫廷收藏与民间收藏之别,前者在北宋徽宗末年达到高峰,后者于宋代风尚兴盛,形成诸多系统。
北宋朝廷曾诏求天下墨迹图画,置于秘阁,藏逾万件,“上方所藏率举千计,实熙朝之盛事也。”宋代的士大夫们纷纷收藏金石书画、笔墨纸砚,也有香料茶器,而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藏书了。宋人痴迷藏书,帝王卿相、贩夫走卒,男女老少皆以“聚书”为好。
宋人:我们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先收藏它一万卷。
▲南宋陈振孙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
的确,有宋一代,文化发达,诚如陈寅恪先生之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两宋之世。”
由此,谈及中国古代收藏“事业”,宋代,也自然是最绕不开的朝代。
收藏,就是占为己有吗?
收藏之举,虽古已有之,但到了宋代,“该不该收藏”依旧使许多宋人陷入纠结,不能淡然处之。
蕾妮·斯蒂恩伯根(Renée Steenbergen)曾在她的博士论文中指出,在荷兰当代艺术收藏家内部,对于收藏动机有正确与错误之区分,倘若为了牟利而购买艺术品,在收藏家中会受到公开的谴责。
▲荷兰收藏家Henk & Victoria de Heus-Zomer藏品
艺术品商人对此也极为重视,有人曾表示:“我相信把艺术作品放在合适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你会把自己的孩子交到可靠的人手上,或是如果你有一只宠物,你也一定会让一个好人来照料。”
这是当代收藏家的困扰。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瑞士人Uli Sigg画像
而宋代作为“收藏者”的文人们则有着相似而又有些不同的困扰,相似之处是,若是敛财为动机,那便大受道德的警告,而不同之处,则是这些“藏品”,是否可以被个人所占有。
换句话来说,收藏艺术品与聚敛象牙珠玉的边界和区别在哪里呢?
是的,“收藏”行为的合理性受到了宋代士人的质疑,“收藏”是一种君子应有的行为吗?
▲宋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在这个问题上,以我们的老朋友苏轼为例,他的内心就受到了非常大的煎熬。
一方面,在苏轼的一生当中,曾收集了许多绘画作品。其中最贵的一次,大概便是他年轻时候斥资十万,买了两块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的菩萨像画版送给他父亲苏洵。
▲唐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苏轼善于“阅”画,无论前代今时,总能在画作中发现特别的意蕴和美感,也乐于收集好友的画作,并以题诗相赠。在他给王诜名画《烟江叠嶂图》的题诗中便写道:“……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宋 王诜《烟江叠嶂图》(局部)
另一方面,他质疑某些“贵人”收藏书画的动机不纯,作诗讽刺“贵人金多身复闲,争买书画不计钱。”也由此促成对自我的反思——沉溺于这些“外物”是应当的吗?
于是乎,他便在与友人的文章中“概念输出”,或言谈“好画乃一病”,或列举前人溺于珠玉珍宝而招致祸患的故事,劝导友人“恐其不幸……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宋 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
这句话出自《宝绘堂记》,而其中的”宝绘堂“则是苏轼的这位友人,专门建造用来存放收集的艺术珍品的。到这里,小印不禁想感叹一句,苏轼可真是位“诤友”。
当然,“倒霉孩子”驸马王诜拿到这篇记文的时候可谓是五味杂陈的,大概心态有点崩。苏轼也比较善解人意的表示,不喜欢就不要把它当做记文了吧。
▲宋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在宋代“收藏”舆论场上,苏轼自然不是单枪匹马,持有类似态度的大有人在,比如……黄庭坚。
宋人好收藏,自然有很多人附庸风雅,尤其是一些富人新贵,花巨资收敛艺术品,结果不是真迹,或者有的在“有品位”的人看来,没有什么收藏价值。
金钱和艺术鉴赏力,在这里几乎是站在了对立面。
▲宋 苏轼《枯木怪石图》(局部)
黄庭坚就遇到过这样一个藏品,临摹的是东坡的书画,而且还不甚高明。黄庭坚表示,这品味也太差了吧,真是浅薄又不体面,而且画中无韵,收藏的人也不识画韵,真是庸俗!
洋洋洒洒近百字的《书摹拓东坡书后》便由此著成,其斥责道“藏书务多而不精别,此近世士大夫之所同病。”
▲黄庭坚收藏震旦角石化石(竹笋石)
而到自己收藏时,也和苏轼一样,显得有些不安。收藏太多,是不是自己也变成聚敛私财之人了呢?
总之,对宋人来说,收藏or不收藏,这真是个问题……
“收藏”多了还能诞生学科?
说到宋人的“收藏”,就不得不提一个传统学问——“金石学”的诞生。
宋代,金石收藏大为流行。
作为北宋第一代“收藏家”,欧阳修可是位不折不扣的金石爱好者。
▲宋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毛瓷”的收藏故事——北京 / 刘琪
关于“毛瓷”的收藏故事 作者:刘琪 早就知道有毛瓷一说,但一直没有亲眼见过,就在10多年前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朋友家里看到了他收藏的一套正宗湖南醴陵烧制的毛瓷。 “毛瓷"顾名思义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生活专用瓷器。于是勾起了我对伟大领导和他生活
他痴迷于收集他所能获得的一切古代拓片,在20年间,收集了1000多件拓片,并整合成一本叫做《集古录》的藏品集,在它面前,其他藏品集都黯然失色!
到这里可能看官就要问了,“金石”是个啥?
常逛博物馆的盆友们都知道,我们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很多文字都是刻写在青铜器或者石碑之上的,比较便于保存和代代相传,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句子,这些就是“金石”。
让我们说回欧阳修,欧阳修对金石有多喜爱呢?他不仅自己收集,还拜托他的小伙伴们在辗转各地为官时,帮他多加留意,拓下来寄给他。
他的雅号“六一居士”中含括让他简单快乐的六件事情,其中之一就是“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
当然了,虽然他也公开表示这些铭文中有许多主要是存有艺术价值,使人“愉悦”才被收集,但也有很多时候,“有益”且存有历史价值也是他的立足点之一。
▲《金石录》
“金石”收集的另一大户便是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了,赵明诚自弱冠便开始留意搜集各种金石拓本,十分沉迷,一来是追寻好古之风潮,二来是欣赏其艺术价值,最最最重要的是金石内容可以证史,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
李清照与赵明诚在此事上志同道合,二人耽玩于书画古器之间。她在《金石录后序》中描述了这样的日常,“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宋 赵明诚《题欧阳修<集古录跋>后》
在二十余年里,他们收藏了大量的金石资料,对所见的钟鼎彝器铭文款识、碑刻墓志石刻文字都做了非常非常详细的考证,最终集成了金石学重要的著作——《金石录》,书中着录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金石拓本2000多种。
然而作为《金石录》底本的两千卷石刻,命运却于战局中零落。南迁之时,夫妇二人多年收藏的古器、书画、善本多被强人所夺,或被人盗劫,所蓄十不存一,着实令人可惜。
▲宋 赵孟坚《岁寒三友图》
南宋著名画家赵孟坚,也是金石收藏的“发烧友”,但凡遇到喜欢的金石名迹,愿意倾囊以购!
虽然研究金石,到清代才成为正经学问,但宋人的收藏之好绝对给这门学问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的收藏,我做主!
谈到宋人的收藏,怎么能不提到米芾呢?
被称为“米颠”的米芾,从来不会被前文的那种困扰绊住,他带着极大的热情扑向艺术,典型的不管世人评价,我的收藏,我做主!
▲明 陈洪绥《米芾拜石图》
在获得、占有艺术品上,他始终非常坦然,从来不掩盖自己渴望得到新作的心情,花大价钱什么的,都不需要犹豫的,可以说米芾是一个实在的收藏家、鉴赏家和书画家。
相传,他曾有一艘书画船,载满他喜爱的书画,奔波于各处收罗。黄庭坚曾有诗称其为“米家书画船。”
米芾都收藏了些什么呢?
▲宋 李成《寒鸦图》
画作当然是占其主要。
所以他也颇有心得,其作《画史》云:“凡收画,必先收唐希雅、徐熙等雪图,巨然或范宽山水图,齐整相对者,装堂遮壁,乃于其上旋旋挂名笔,绢素大小可相当成对者,又渐渐挂无对者。盖古画大小不齐,铺挂不端正;若晋笔须第二重挂,唐笔为衬,乃可挂也”。
▲宋 李成《茂林远岫图》(局部)
他对自己作为鉴赏家的能力十分自豪,尤其是在辨其真伪方面,他在《画史》中说,这辈子只见过两件李成的真迹,而经眼的仿品竟然有三百件之多。足见其收藏画作之多。
不过时移世易,今日能见到的米芾所藏的画作,不过空余大都会博物馆藏唐代韩幹的《照夜白图》一幅。
▲唐 韩幹《照夜白图》
画作之外,米芾还收藏了不少书法作品,尤痴于“二王”书法,“二王”也就是王羲之与王献之。戏说中,为了收藏“二王”的书法,甚至与宰相蔡京的儿子争斗,都避让他三分。
当然了,戏说归戏说,事实上,米芾得到自己收藏压卷之作的《王略帖》的过程其实相对简单许多——是花“十五万”的高价从一位宗室赵仲袁手中买来的。嗯,有钱任性。
▲宋 米芾《王略帖赞》
米芾的藏品自然不止局限于书画,虽然书画在他眼中,比起其他,书画当不在世俗之列,自然也非凡俗消遣,而宋代其他收藏家一样,文房四宝也是他所热爱的,诸如珊瑚笔架、紫金砚等等,他都一一著文以称其妙。
▲宋 米芾《珊瑚帖》
▲宋 米芾《紫金砚帖》
米芾之藏品可谓是展现宋人收藏之博,而宋人收藏中,香料亦是常见的藏品。三五好友入宴,焚一片香,香雾满堂,有如人间仙境,是极好的消遣方式,水沉香、龙脑、麝香、龙涎香,种类尤多。
▲宋画中的香料铺
宋代
风雅之世、魅力之极
宋人之收藏,精妙又纠结
不知道对于收藏,你有什么想法呢
快来分享一下吧
/欢迎关注印客美学——艺术和美学的科普地/
本文源自头条号:印客美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等于我会了,别再让你的收藏夹吃灰了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网上搜索一大堆教程然后收藏起来,就觉得我会了,我已经掌握了,但往往我们都不会主动的去打开收藏的东西,久而久之收藏的教程就放在收藏夹里吃灰。 人都是有懒惰倾向的,对于困难的事件往往不愿意主动去接触学习,而在现在娱乐快销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