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藏网

瓷器收藏,玉石收藏,字画收藏,杂项收藏

河北故事 | 20余年自费收藏上万件,民俗博物馆和杨友的脉脉乡愁

外资100股,收藏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昨晚,我在《这些股,你到底赚了没有?(收藏)》一文中贴了外资20,即北上资金(陆股通)持股市值前20的排名,说这些外资概念股,今年几乎都创了历史新高。于是,有朋友留言说,想看外资100。我刚来了下名单,贴在下面。不过,这100股还是有点长的,大家收藏

在保定高碑店,有这么一个人,他喜欢搞收藏,不过他搞的收藏却与众不同,别人收金收银收古瓷,他却收犁收耙收旧铁锹,只要是他认为有趣、有味、有意义的东西,他都会收集起来,而在这些收藏的基础上他还建起了公益的民俗博物馆。这个人叫做杨友,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伍军人,一个不一样的收藏者。

农家院里的民俗博物馆

走进杨友家的院子,一个不大的民俗博物馆很快就能吸引你的眼球,100个算盘拼出的民俗博物馆这几个字,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我自己的创意,我一个小时就拼出来了。”杨友说,成立这间博物馆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把这些文化尽可能多地保留下来,让更多人看到和传承。

“现在的城市发展太快了,大量农民进城,过去农村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具,还有一些民俗活动等,都逐渐被遗忘。”杨友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机会了解和体验过去的农村生活,还有一些进了城的农民,也想寻找曾经的记忆,所以,他才有了这家具有“乡土味”的民俗博物馆。

和收藏家相比,杨友的的收藏显得格外朴实、甚至有点粗放。在他家的房前屋后,铁皮搭盖的简易房,到处可见琳琅满目的各类藏品。一方面由于精力、人力和财力的原因,无法对藏品进行造册、分类、展示,只能“仓储式”堆放;另一方面他还在不断地大量收藏收购。

因为地方有限,杨友的民俗博物馆仅仅展出了展品的极小一部分,他简单地按年代分成了几个屋子,每一间屋子走进去,都能感受到旧时光的印记,“你知道这个是干什么的吗?”随手拿起屋子里的小东西,他总能考倒众人,做水的壶、铁路信号灯、袜板、耘锄……奇奇怪怪的物品层出不穷。“这里大概也就有百分之一,仓库里,很多宝贝都挤在一起。”

每件物品都代表一段记忆

“这个电视是石家庄环宇生产的第一批电视,还是木头壳的。”在一间放置上世纪80年代物品的屋子,杨友指着一台电视机,这个9英寸的电视现在还能看,显像管是进口的。不远处的门口,一台卖冰棍的自行车也十分“亮眼”,“这个可是现在抖音的爆款,不过我这个是实实在在1978年卖过冰棍的,看着它们是不是就回到了那个年代了?那是个不一样的年代。”

杨友把博物馆的每个屋子都按年代来区分,每当站在这些旧日的物品前,杨友就会有些恍惚,仿佛看到了旧日的时光。在他看来,每件物品都代表一段记忆,每个东西都有一段故事。除了红色展品和这些“旧物品”,博物馆的橱柜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老藏品,有各种家常器具、布贴字画、车轴模具,还有清中期的柜子、民国的油灯,以及近现代时期的瓷碗等等,凡是年代久远的民俗器具、古董珍品全都陈列其中。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杨友指着几辆小推车说,最小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补给用的,轮子还是木头的,“这是古玩市场里,600多元买来的。”杨友说,上世纪50年代的小车也有好几辆,看着很像,其实轮子已经变了,60年代的推车样子更多,70年代,推车从单轮变成了双轮,到了八九十年代,就有铁皮的了。“很多孩子到这里一看就能对时代的变迁一目了然。”杨友指着桌上的收音机:“这样的收音机就有几十台,还有上世纪80年代从香港走私来的。”

20余年自费收藏上万件

武夷山纪念币发行量一亿,是否值得预约收藏?

武夷山纪念币的发行,牵挂很多收藏爱好的心,武夷山纪念币的发行已经很多的次放鸽子,也让很多人失望; 武夷山纪念币无疑是今年的重头戏,央行也比较重视此次的发行,所以此次的发行也比较的谨慎; 无论是从发行的数量上,还是考虑到能让更多人能够预约到,另

杨友是土生土长的高碑店人,1982年退伍之后干起了个体,1995年,有了一定的资金,就投入了收藏,“也想不起出于什么原因,就这么坚持下来了。”杨友是个很有趣的人,在他身上,有一股非常朴实的气质。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他显得有些出人意料。

“我一般是从村里收,或者去古玩市场里淘,有些东西来来回回需要好多遍,还有些东西是别人赠送的。”杨友说,最初因为曾当过兵,他喜欢的是红色收藏,红色藏品大大小小、林林总总达万余件,涵盖面极广,内容非常丰富,关于毛泽东的像章、画像和收藏品尤其多,“像章就有两三万枚”。杨友说,很多珍贵的资料和照片可能是稀缺的,“有几张照片是老人们送给我的,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随着收藏面渐渐拓宽,杨友也开始收集关于民俗方面的东西,在他的藏品中,有旧钟旧表、旧瓦旧罐、旧唱片旧画报、旧烟袋旧棉袄,就是连一块儿旧糖纸、旧包装他都小心翼翼地像金银那样保存起来。

“一晃已经20多年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收藏,农耕用品都有一万套,收藏品有两三万件。”杨友说,对于民俗和传统的物件,他真心珍惜和喜欢,哪怕是普通的物件,他都不忍心看它在城市化进程的拆迁中被毁坏被遗弃。这也是造成收藏数量如此巨大的原因。

对于杨友来说,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一个更大的地方,保存这些“宝贝”,让民俗文化在更多的实物印证下传承下去,保护住传统文化的基因,留住民俗。“我也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人,能跟我一起合作,把收藏的事业做得更大。”

收藏昨天,留住乡土的记忆

缝纫机、各种斗和秤、各种购物券、各种油灯、各种钟表……在民俗博物馆内,各式各样的民俗收藏品静静地躺着,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各自的由来与传说。多年来,杨友历尽艰辛曲折,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陆续收集万余件民俗物品,其中农耕文化系列占据了他所有藏品的主要部分。

“这个是扳苞谷的,这个是种棉花的……”每一件民俗收藏品,杨友都喜爱有加,并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其各自的用途和来历。“看这个邮政送信的自行车,还是新的,这个样式很有代表性,我看到它就特别兴奋。”

多年来,杨友走街串巷,到处搜集,农户家拆下的老木门,废品站里淘到的独轮车,都被他视若珍宝,“这些都是珍贵的民俗记忆,我舍不得丢掉,保存下来,以后给孩子们讲故事也有实物。”看着一件件来之不易的“宝贝”,杨友眼中流露出一股浓郁的珍爱之情。

“一开始,所有人都不赞成我收集这些东西,说我收的都是些破烂,根本就不值得保留,家人也嫌我总跟废品收购站打交道。我也曾想过放弃,可我总认为,这些农具与传统的农耕文化紧密相连,不能就这么消失了。”杨友说,记录过去,也是留住乡愁,让后人了解更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

更多时候,他站在那里,像一个固守传统的长者,以一己之力顽强却又多少有点无奈地保护着传统和地方文化。

(燕都融媒体记者 杨佳薇 文/图)

本文源自头条号:燕赵都市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 | 习近平总书记“考古公开课”的15个要点

2020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专门以考古为主题举行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精辟论述我国考古工作。   2020年第23期《求是》杂志刊发了这篇重要讲话

© Copyright qucang.net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 Yiw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