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发现珍贵汝窑瓷器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收藏馆近日宣布,发现一件极为罕见的中国北宋时期汝窑瓷器。 △图片来自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 据悉,德累斯顿瓷器收藏中发现的这枚汝窑瓷器最初被错误地归类为10世纪至13世纪的韩国瓷器。2018年故宫博物院曾建议研究该藏品是否为
《高中三年的生活之法》
作者: 唐楚玥 2020届25班
唐楚玥:华中师大一附中2020届长飞班毕业生,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唐楚玥在2020年湖北省高考中,总分成绩为725分,全省第1名,其中语文:146分,数学:149分,英语143分,理科综合:287分;并曾在2017年武汉市中考中获得武昌区最高分)
前言坐在北京大学二教的高脚凳上,对着电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突然有些恍惚,彷佛高中三年突然就成了一段只能回忆的梦。这次是为了编写《情系华一2021学法手册》这本书,写下的干货不多,但唠叨很多。如果大家有足够的耐心的话,不妨就和我一起追忆吧。拿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还是很喜欢的。虽然这本书叫做“学法手册”,但是我最希望的还是,在大家纠结着是多刷题还是多思考,迷茫着错题本该怎么去写,焦虑着“强基计划”的政策和备考等等之时,可以稍稍抬起头、安下心,问问自己,高中三年有着怎样的“生活之法”?当然,我不可能给出答案,恰恰相反,你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解答。
有关自律
负责的同学希望我能和大家谈谈“自律”,其实,到了大学你就会发现,你们所有人都比现在的我自律得多啊哈哈(捂脸逃走呜呜)。
我觉得,与其给大家营造出一个极度自律的完美学姐形象,让部分人处于某种榜样驱动的、苦行僧似的状态中,不如给大家分享一些最真实的困境与解脱、失落与快乐、烦恼与幸福。回头看你们就会发现,这些情感与经历,远比高考分数的几个数字更加珍贵,更加能够让你定义、成为你自己。
写给高一
调整心态
高一刚进校的时候,尽管顶着所谓“中考区状元”的名头进去,但是自己还是很清楚,没有过人的智商、超前的学习、特殊的技艺,在这个强者如林的地方,自己就是很普通的一员。也许倒是老师们一开始还抱有一些期待,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在一节化学课上,老师点人上去默写关于“铝”的各种方程式,而不幸的是,当时的我并没有搞懂看起来很复杂的“两性”“水解”“电离”,又恰好被点了上去。后来去答疑室(每层楼应该都会设一个,每天晚上都有指定的老师在那里)给老师交罚抄,老师很认真地说:“唐楚玥,你没有我想象中的聪明呀。”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受打击,反而是很坦然和自然地接受了。而这句话却也成为了让自己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还能维持一个还算不错的心态的原因。
另一个让我认识到这个事实的,是物理。在整个高一乃至高二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物理成绩可谓是惨淡。物理老师上课会有适当地拔高,而且每周都会出一些小测,而每次我的成绩几乎都在及格线边缘徘徊。也许刚开始会觉得沮丧,为什么人家都掌握的东西而我却不会、不懂,但是考多了这个成绩反而渐渐习惯,不会再去自责、失落,只是想着去找耐心的物理老师解决好每一次的问题,剩下的,该听讲听讲、该做题做题、该整理整理。即使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太多的起色,但似乎每一科都在以一种类似的方式推进着——没有太多关注一个具体的分数的回馈,而是耐心地循规蹈矩和及时解决问题。
举了两个例子,其实最想告诉高一的同学们的就是,也许刚进校你会面对很多看似的打击和不适应,这些都非常非常正常,不要觉得全世界只有你在挣扎,大多数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落差与痛苦。最关键的就是放平心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即使暂时还没有摸索出来也不要紧,先跟着老师的大节奏走,再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剩下的一切就交给时间吧。况且,刚进高一,你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试错、探索,各种学生工作、社团协会,多姿多彩的活动,都等待着你去尝试,完全不需要把成绩作为目前的唯一追求呀。
有关学习
如果更具体到学习的话,我觉得要在高一尽量地打开自己,这也是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太够的地方。“打开”的意思是,不需要在一开始就把高考要考的科目作为自己唯一的学习目标,也不需要把所谓的分数定成评判自己的标准。多尝试看看自己喜欢什么学科?也许竞赛的内容会不会吸引到你?在课本之外还有什么有趣的书籍能让自己更加领略到学科之美?不同同学之间能产生怎样的思想碰撞?……看看闲书、做做闲题、谈谈闲话,让这些看起来与“主线任务”——高考,无关的事物,更加丰富你自己,也能让自己更加明确未来地方向吧。
我记得高一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每周都会布置随笔作业,想来那真的是一段最为畅快的自我表达的时光,经常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写一些也许不着边际也许天马行空也许造作矫情的东西。记得有的时候经常中午在博雅湖畔的林子里漫步,或者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小竹林和落叶,在这样的独处中,往往能和最真实的自己对话。到了大学,也会在一些很独特的经历之后,用大段大段的文字去留住生活、以及与自己对话。
写给高二
收藏,不要太过同质化才有未来
大家好,我是大佳收藏,分享收藏乐,传播钱币文化,感谢关注! 对于收藏,我一直都是强调不要跟风,跟风收藏不仅没有特色,而且容易同质化,甚至会陷入炒作的坑! 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由于收藏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很容易听从外界的鼓吹从而信之。 我主要是收
学习中心
到了高二,也许任务重心会逐渐从适应阶段向高考方向偏移,比如强调一些答题规范、错题整理和反思的重要性等等,毕竟大家最后还是要面对“应试”这个大头。也许不同的同学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态度和风格,有的会规规矩矩跟着老师走,有的会随意洒脱不拘小节,有的会不屑“应试”、寻求自我……其实不管做出怎样的选择,你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需要为之付出的东西,以及可能的回报或是后果。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也许你们会经常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或高或低的小测分数时而肯定自我、时而怀疑自我,时而坚定、时而沮丧。比如说,单就作文分数这一项来讲,我就能感受到很多学弟学妹所表达的、和我曾经类似的感受。有时以为自己洋洋洒洒表达了一个精辟而独到的观点却没有被老师理解,有时觉得优秀作文的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似乎永远难以企及,有时觉得高考作文过于“模式”、限制了自我表达而暗自不平,有时背着每周的时事评论头秃不已,有时想背很多很多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却又时常在“为啥我背的东西都用不上”这样的想法中感到想要放弃……而有时因为老师打的一小段波浪线就会开心很久,有时自己的作文被印发出来也会暗自惊喜,有时一些曾经在书中看到的句子、观点突然出现在脑海中,成为写作里最贴切的表达时,由衷地感到阅读与写作的和谐交融……仅仅是作文分数一件小事,也许就会引发太多太多的情绪波动。我尽可能地回忆详尽,就是很希望学弟学妹们在面对各种分数意义上的评判时,坦然地面对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其实自己做出了哪些努力,又有哪些做的不足的地方,你自己要比分数更加清楚这一点。
当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恐怕很难有人能百分之百地保证“我完全不会受到分数的影响”。所以我还是不得不提这个鸡汤似的话语,只重过程、不问结果,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剩下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一方面,重视学习过程的乐趣、学习方法的找寻、学习问题的讨论、学习思想的交流,这些会带给你远远超过分数本身的喜悦和成长,即使没有收获到理想的分数,至少也不愧于心,能够坚持这样的状态精神饱满地走下去;另一方面,“渠成”也不能空等,不要试图给自己的懒惰、放纵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顺便举一个例子,“懒惰”其实并不一定是不起床不听讲不做作业这些意义上的,思想上的惰性其实也是很常见也是对我来说很难克服的一件事情。高考本身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需要,其实会有很多的简单的模式性的题目,平常刷题总是刷自己会做的题,把完成某个页数或者某本书还当成是自己勤奋的成果,实际上却没有任何思维能力上的提升和收获,是不太有利于自我成长的一件事情。与其花这些时间去获得某种自我欺骗式的成就感,不如停下笔去好好反思自己近来的学习状态,思考和讨论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总结近来犯过的错误和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等等。而这些,其实都更加需要你沉下心来,因为它不一定会带给你及时的“成就反馈”;但你对一门学科的理解,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一点一点的反思中逐步加深的。
学会思考
其实过了一年之后,大家也许已经找寻到了喜欢的社团或者学生工作,好多人也许会有顾虑,如何平衡它们和课业。其实对于不同的人,情况不一而足,我认识一些很有能力的学生会干部,也认识一些风生水起的社团之星,也有一些社交达人或者学术巨佬……其实这更像是某种大学生活的缩影,每个人在不同事物上的精力投入比是不同的,这也正折射出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如何去分配,可能有什么样的后果,自己能否心甘情愿地承受,我希望你们都能听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被各种纷杂的意见所左右,因为它们关乎到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老师们都会劝我们,高中好好学习,去大学再打开人生的可能。但其实,如果在高中没有思考过这些事情,没有形成一个对自己的基本的期待和判断,到大学时往往也会不知所措,或者至少是踉踉跄跄。不管怎么样,我想表达的是,走好自己选择的道路,学习不轻松,但其他的路同样应该让你在各种挑战中成长,而不是一味地轻松快乐。
写给高三
高三的同学们应该会更加关注备考这一类务实性的东西。“备考”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尤其因为今年遇上疫情的原因,我们的备考故事有了更多可以娓娓道来的内容。
大家拿到手册的时候应该是上学期的尾声了,如果没记错的话,很多学科的新课学习也许已经结束。这时,某些老师会布置复习集(比如厚厚的五颜六色的《全品》orz),还有些老师会讲一些非常精彩的总结性的课,还有些老师会给大家提炼一些方法、技巧等等。而你自己也要开始回顾和展望——回顾在于,自己能否闭上眼睛,回想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否意识到自己哪个学科,哪些知识点,是已经掌握好或者没掌握好的?能否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方法,有哪些可取和需要调整的地方?而展望,则是说你能否对将要面对的高考逐步产生一个清晰的印象?这包括时间分配、考点把握、心态调整等等方面。总结起来,最重要的,是备考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时,老师的复习节奏和你自己的个性化的复习计划应该是双线并行、有条不紊的。发现自己有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时,一定要及时调整,让自己掌握自己学习生活的主动权。
我们是高三的寒假遇上了疫情,记得当时放假的时候,很多人并没有指望能在家里待多久,也没有背很多书、练习册和本子回去。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突然宣布了不能返校、假期延长的指令。再之后,眼睁睁地看着疫情愈演愈烈、人心惶惶。再到百日线上宣誓,然后迎来高考延期。终于四五月时春暖花开,返校、适应、继续前行。很难想象,这样寥寥几行的轻描淡写里,曾经是多少的生死、挣扎、恐惧、不安。太多细节又可以洋洋洒洒再来数千字,但考虑到字数的限制,还是截取一些与大家的备考直接相关的内容吧。
单论学习,至少对我个人来说,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复习计划和实际行动之间的落差。老师常常会说,给自己列计划列计划列计划,但我发现这个方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有时“野心勃勃”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月之内、一个星期或者是一整天的学习计划,但往往收获的是远远不能达成目标的自责。疫情在家时,时常会陷入一种“我是不是又虚度了一天”“我在家里学习效率很低”“我这个状态肯定不能参加高考”之类的负面情绪,但仔细想,它们也许都是源自于那个所谓的目标。现在想来,与其细数自己有多少多少没干完的事而陷入无端的焦虑,不如在每天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想想自己今天做好了哪些事,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还有一点,请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你的同学。疫情在家时,我更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和自己比,不要和别人比。这么说的原因在于,在家,比如听说某个同学在家里从来不用智能手机,比如听说某个同学作息如何如何,比如看到成绩表上一些遥不可及的名字等等,有时会想“我在家是不是太闲了?”“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我每天看电视玩手机是不是过头了?”之类的。而这些想法又不足以成为改变自己当前行为的动力,于是就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完全不必要的内耗。往大点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与其花时间去与别人比较,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倾听自己、回应自己,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往小点说,既然你不可能让比你努力的同学停止努力,也不可能让比你优秀的同学自甘堕落,那么你这样的比较又有啥意义呢?做好自己,这就足够了。更何况,你的同学并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说来,我很幸运在高三的时候和两三个同学经常有一起讨论的机会,我们彼此毫无保留地交流想法、答疑解惑,真的受益良多。
对疫情期间学习的思考
在学习之外,“疫情”确实给这段备考时光蒙上了一层心理的阴霾,也同时矛盾似的给予了我许多难以言明的勇气和信念。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待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中,每天眼睁睁地看着死亡、感染人数爆发式增长,听说着一个又一个令人压抑无比的生死故事……第一次感觉到,世界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而人们是如此无可奈何。生命彷佛如浮萍、如苇草,一折即断、难有定则,而连生命都如此难以把握,高考,我又有何意义去做些什么呢?然而,当你看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力量,一种愿望,一种去做些什么的愿望。当疫情遇上高考,前者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后者则是每个高中生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而这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隐喻:今天的我们是家庭、社会保护起来的孩子,在家里备战高考、衣食无忧,而明天,也许就要轮到我们挺身而出,用热情、才干、汗水,在下一个全球性挑战面前有所担当与作为。 扯得好像有点远了,甚至会被当作有种宣教的意味,不过我始终相信,时常想着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也许能让我们拥有更加坚定的目光、踏实的脚步。
最后的最后,请一定要珍惜这些和你朝夕相处的伙伴、老师,珍惜这个园子,珍惜每天的喜怒哀乐与五彩斑斓,高中三年很快,很难忘,很美好。
作者简介
唐楚玥:2020届长飞班毕业生,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来源| 华中师大一附中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团委 撰文 | 唐楚玥 图片来源 | 华中师大一附中官微 编辑 | 孙梦嘉 责任编辑 | 周 勇 审核 | 甘祥生 屈 哲
本文源自头条号:小e教育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什么闲钱能不能玩收藏
大家好,我是大佳收藏,分享收藏乐趣,传播钱币文化,感谢关注! 大家好,我是大佳收藏,分享收藏乐趣,传播钱币文化,感谢关注! 在大众的印象中,收藏好像是一种烧钱的事,没有足够的资金闲钱仿佛都没能搞收藏。 其实这些可能是大家新闻看得太多了,因为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