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藏网

瓷器收藏,玉石收藏,字画收藏,杂项收藏

沈华:古玉的收藏本身就是一次文化的洗礼过程

2021年收藏展望,这七类藏品值得关注(上)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作者:汪帮宏 宋代哥窑胆瓶 台北故宫藏品 我们送走了艰难的鼠年,迎来了大家充满希望的牛年。牛年最火的吉祥语是:牛运享通、牛年发大财。牛年会是这样吗?古玩艺术品市场真的会火起来吗?我持谨慎的态度。我认为不会火,市场仍在调整观望之中。但是对藏家来说

玉器收藏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目前的重视程度与其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相符;清代古玉收藏和研究大家刘大同有言:“伏思吾国文艺之开化,以玉为最古,其他皆在其后。”

中华玉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第一块奠基石,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绽显着独特的魅力,闪耀着永恒的光华。

钻研玉文化,学习鉴定古代玉器,进而购藏古玉精品,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快乐和困苦也始终一路同行。

在来到头条创作的这一年多以来,写出了大约70万字的收藏体会和收藏感悟,在每天坚持的写作文章里,本人曾多次谈到自己的收藏体会:辨识鉴定古玉时,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和观点。

书上和网络中的知识都是他人经验的总结,每一位新人和爱好者应该认真地看,辩证地想,该记住的一定要牢记。

可是单有书本知识,只是纸上谈兵,要结合博物馆的实物观察。

至于少数人只记得许多书上对很多“老面孔”古玉逐个标明的“参考价”,而不知道这些古玉本身的内涵特征,这更不可取。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呢?

我本人极为佩服和推崇当今国宝级专家史树青老先生对其学生弟子提出的要求:至少要上手看、摸一万件东西,还要写东西。

史老的弟子多在文博单位供职,接触真东西的机会多。

而普通的古玉收藏爱好者在古玩市场里接触到的伪赝品的数量,占市场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那么如何“看到”又能上手“摸到”真品呢?

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定要解决,未解决之前,不能买东西,更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看法去花大价钱买东西。

以前在文章中介绍过,可以多去看拍卖会的预展,那里的物品很多都是经过几道审核和鉴定的,而且大多可以上手观察,

当然,拍卖会也不是百分百的保证真品,需要你自己把握。

但是由此就说拍卖会都是假货,没有必要去学习的话,你也不用学什么鉴定,没有脑子学了也没有任何作用。

近几年来,在古玩市场里,在头条的朋友圈里,亲眼目睹不少腰包鼓鼓的“爱好者”,以少则三五千、多则数万甚至十数万元的现金,去买下一件新仿的玉质又十分低劣的所谓“古玉”,在各种场合都能见到把自己伪装成“大师”的“砖家”,其目的都是为了贩假卖假。

自己曾有过像他们那样“崇拜”专家的经历,也经历过那样的“初级阶段”;虽然我误买的数百成千件赝品对提高自己识别形形色色仿品的能力提供过切实的帮助,但心底仍为他们这样“误交学费”而痛惜。

事实证明,识别人和识别假东西,两者同样重要。

别人靠不住,自己武装起来才是真正的强者,多看书,多看博物馆,把自己的审美意识提高;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有把真品和赝品的特征全部烂熟于心,而且“与时俱进”地不断了解和掌握新的造假动态和新仿品的特征,鉴藏古玉才能得心应手。

最近,一位资深的古玉玩家在网络上作文慎重指出:从网络中发现愿意真心传授经验的人,比从真品中发现赝品的概率要难得多,练“火眼金晴”是需要的天时、地理和人助的机缘,其他的都好解决,唯有机缘难以遇见。

为什么会有人掏 59 万美金,「收藏」一个表情包?

因为 NFT 这个技术,一条微博也有可能变成名贵的「收藏品」。 二十年前的 8 位 QQ 号可以卖个还不错的价钱,可能会有人好奇,朋友圈发了十年的吐槽和自拍,不知道能不能变现? 之前不太可能,现在,这事还真就有可能了。比如 Twitter 创始人杰克·多西前两天

我们在提高古玉鉴藏能力的实践中,记住这句话是有好处的:“有志者,事竟成”,相信有朝一日,当我们在历尽辛苦和风雨,从“鉴玉学校”毕业后,轻松、从容、满足乃至成就感就会与我们如影相随,相伴终生。

多年来,在我学习、研究古玉鉴藏知识的过程中,很多博物馆资深研究员、栏目和国内很多收藏行业,央视和各地电视台古玉鉴定专家、老师都曾给予我许多指导,在我的专栏文字中很多都是学习的经验和笔记,重新整理后,才敢发表。

在我已经出版的书籍中相当一部分照片的实物皆经他们过目品鉴;有关学术论文性质的文章,行文前都会向这些专家学者请教和指点,请他们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很多收藏的藏友对我的收藏也十分支持,以各自藏品和经验,愿意分享的博学、多次为我的部分重要藏品进行补充和解惑,为我的收藏之路指点迷津,在此,我谨由衷地向各位老师、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

但是在对藏品的考证和述说的过程中,本人尽管已表现了高度的认真和严谨,但对于几百年乃至五六千年以前先人馈赐的古玉的认知,准确性也只是相对的,偏颇乃至差错恐怕在所难免,用这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结交更多的同好之人,相互提高鉴赏的水平和知识,也是收藏活动不断增加吸引力的一个欢迎主要原因,经常遇见专家老师和收藏家朋友提出的批评和指正意见。

对于所有善意的提醒和纠正,我都会虚心地接受和改正,对于恶意的嘲讽和刁难,我也会将你的留言留在这里,用我实际的行动,来做一个最好的证明。

另外,本人再次说明:我的专业知识培训文字中发的图片,都是博物馆经过考证的实物图片,个人专栏和今天这样散文随笔中的图片,没有备注博物馆藏品的,大多都是个人的藏品。

对于一些需要鉴别的器形和器物,为了方便更多人直观的理解,无论真品还是一部分用来阐述辨伪要点的赝品,也采用了一部分网络上的藏品。

如果发现我在这些学术讨论、学术论点中选用的这些照片与您的藏品有关,请直接联系我删除。

为了保证不伤害别人的颜面和自尊,本人采用的赝品图片几乎都经过处理,仅用部分的截图或者放大局部图。

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可以直观了解赝品的特征,绝非恶意讥笑行为,特此说明。

写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每天坐在家里笔耕不辍,有时看到各种各样的留言也是滋味万千。

现在我更切身体会到,学习鉴定也如同盖一座楼房,难在这座房子的所有材料、建筑、装潢等等,无论巨细事务,全要学习者亲自经手去参与、去完成,不能偷工减料,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其中辛苦,别有滋味,尤其是写文物知识类的书,更需查阅历史档案,翻阅各类考古资料记载,即使如此,也难逃被举报和涉嫌抄袭的嫌疑;超过40%的重复率就不能标注原创标识,而古代历史和鉴定方法也不能自我发挥和想象创造,只能反复研读,慢工细活、八方求证、慎之又慎,真的如履薄冰。

这不到两年时间里,本人为了按计划完成《玉器中的中华文明史》一书的写作任务,闭门谢客,该参加的活动或会议,该到场的酬应或宴叙,能推全推、许多不能推的也力推了。

很多朋友说微信我都不愿意回,实在是没有那么多时间;

每天早晨吃完早餐,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就出现无数的历史画面和跌宕起伏的玉器发展缩影。楼上装修的噪音吵了近一年,然后楼上的楼上又开始了每天的电锯加凿墙作业,朋友到我这里,被电锯和敲击声刺激的十分钟都坐不住,我却在这样的环境中,悠然自得,洋洋洒洒的保持着每天至少写出一篇文章和视频文稿的节奏,坚持了近两年。

我把它当作是一种修行中必须要经历的“音煞”,作为磨难和陶冶自己品性的历练。

这就是收藏的魅力,一旦沉浸其中,如入无人之境,尽管在现实的生活中步履维艰,但是我认为收藏之所以被人称之为“修身养性”,就是在收藏的过程中考验我们每一个人的耐力和极限;一方面会让你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鼓励自己咬牙坚持,能不能成佛或成为魔现在犹未可知,但是我一直都会在坚持的路上,愿意的话,跟我一起努力坚持,给我点赞加油。

原创不易,请各位朋友点赞或点击推荐按钮,感恩支持!

本文源自头条号:玉见沈华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专家提醒:投资收藏风险大,想要从中赚大钱,必须做好这两点

收藏可以获利,这已是收藏界公开的秘密,但具体到某一位藏友,且一年能获利多少,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能否找到货源,另一个是能否找到合适的买主。 对于摆地摊的藏友,只要手里有好货,哪怕你所处的位置差点,也能卖掉;如果手中没有好的收藏品,你就是在

© Copyright qucang.net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 Yiwuku.com
复制成功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我知道了
添加微信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一键复制加过了
微信号:qinglan0756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