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藏网

瓷器收藏,玉石收藏,字画收藏,杂项收藏

上海风流一哥私宅爆红:谁说玩收藏的人家里就很乱?他们仨不一样

有哪些值得背诵收藏的古诗句?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文章转载自“一条”

疫情后越来越多人深居简出,

宅家的日子让很多人待不住,

但也有一群80、85后,

非常享受自己与空间舒适共处。

他们的家不仅住得舒服,

还可“移步换景”,

擅用艺术收藏来为家装添上一笔。

上海人包一峰的家,

在一栋1930年代建成的老房子中,

东西多得无处落脚,

他却依然选择把空间让位给一幅幅画。

包一峰是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创办人之一,

收藏艺术品超过20年,

他喜欢跟自己收藏的作品一起生活,

每件东西都带给他很多回忆。

//

上海包一峰的家

自述 包一峰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大家都叫我“小包”、“上海包”。这个房子我搬进来6年了,是1931年建成的,上海一个典型的装饰艺术(Art Deco)大楼。四周有很多不同的领事馆,走到淮海路也非常近,闹中取静。

很多人非常喜欢那种简约主义,家里一尘不染,没有任何一件多余的东西,那可能不是我的风格。

我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

我收了一些老上海民国时期的红木家具,和这个房子搭配起来比较吻合。墙上挂的作品,是我从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慢慢收藏的,又有些现代感。家里的书已经堆得放不下,连走路都很难,但我就希望有自己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个性融入到这个家里面。

平时在外面每天接触明星啊、品牌啊、做大型的活动,所以我希望回到这个家以后,有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作品选择也比较安静,文人气息相对浓一些。

这个房子一共两个厅,两个房间。进门是一条很长的走廊,让人忘记外面这个非常喧嚣的城市。

我在走廊尽头放了一件高伟刚老师的作品,一个金色的楼梯,虽然是平面的,但看上去非常立体,给自己一个每天要蒸蒸日上、向上走的鼓励。

走廊两边,丁乙老师这两件,是他当年去澳洲参加一个展览的过程中画的,不可能画很大的油画,所以在纸上用马克笔、水笔来做十字的创作。

像我们这代人,以前电视机也是新鲜的产物,是看着动画片长大的,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铁臂阿童木》。

我接触当代艺术以后,也收集了很多老的电影海报,都是跟上海有关系的:主题发生在上海,或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进门的长廊和客厅中间有一个过道,它有点暗,所以放一些色彩比较明亮的艺术家创作的小品。

我印象里去国外的很多宅子,有一面墙像一个portrait gallery一样,全是各种各样的人像作品,或者把一面墙用不同的照片、艺术品来布置。这个过道也是这样的呈现方式。

客厅这面墙以黑白为主。

我小时候接受的还是比较传统的教育,跟一大家子亲戚住在一个像四合院的建筑里,有前天井、后天井,围着中间的天井有不同的厢房,亲戚过生日大家要去端面,有各种各样的习惯。

一直提倡要勤劳,要节约啊,所以我看到一张我好友的摄影作品,这个徽式建筑的角落非常安静,又写着“勤劳建家”,所以让他给我做了一个放大版。

这件徐震的作品(《天下》)我们通常叫它“奶油蛋糕”,常见的是颜色比较鲜艳的,这幅正好是黑色,整体搭配比较好。

这是艺术家苏畅的一个雕塑。八十年代上海有很多老公房的外墙是这种马赛克的,经过风吹雨打,上面会有一些水渍和污渍。艺术家就做了这样一个雕塑,把水渍用笔上色,做得非常精细,又有上海的影子。

旁边这个小阳台的雕塑,是成都艺术家陈秋林的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都很贴近生活,又有一些我小时候生活的印迹。

客厅除了这面墙,我在角落里还有薛松老师为我定制的一件作品。那条红色的,代表“一”;“峰”字用的是毛主席的书法。后面的背景都是些文人墨客的字。

我应该是收藏薛松老师作品的第一个中国人。他以前的工作室着火了,所有的书籍都变成灰烬。突然有一天他有了灵感,用这些灰烬的碎片来做一些拼贴,独创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一直到现在。

卧室对每个来说是一个非常私密的空间。可能当你一睁开眼,或忙碌一天要睡觉,都能看到卧室里的作品。

我放了一张艺术家张如怡为我特别定制的,偏橘黄和红色,暖色调的作品,是她手绘尺幅最大的一件。

我其实很早就关注张如怡的作品,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她有男性艺术家的爆发力,又有很多细腻的部分。比如她用水泥来做作品,但上面用铅笔来绘画,形成一种反差,跟我平时在外面工作回到家里,这种反差是很接近的,让我感触很大。

包一峰在花园饭店工作照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的花园饭店。九十年代中期,接触外国人的机会还没有那么多,而在酒店里完全就像一个敞开型的小社会。

那时候外资银行、外资企业都到上海开设了办事处,我就有机会接触到影响我喜欢艺术的三个人之一,劳伦斯·河浦林(Lorenz Helbling)。他在复旦大学学习中文,一直留在上海,然后开设了香格纳画廊。

我那时候在花园饭店的实习工资是126块,等到正式拿工资,到手差不多是1000块钱左右,除去各种各样的开销,能省下来的钱并不多。

我记得画廊当时卖画,还是以美金来结算的,基本都要在1000美金左右,所以我也只能在一年生日的时候,给自己买一件小作品。

包一峰和劳伦斯合照

我一直非常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

近两年,因为网络的发展,很多艺术家开始做一些网络上的小拍卖、群拍;艺术家办个展,当画廊把图册发给很多藏家,大家也会在里面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

以前这个市场没有那么蓬勃,你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慢慢考虑艺术家的作品,现在很多时候要去靠抢。你眼睛看到的,并不是一定能拥有的,但是,去看,本身就是一种满足。

收藏需要一定的坚持,不是我今天有钱,把钱一下子砸进一堆东西以后就不再收藏了。这个不叫收藏,只能说是短期的投资,甚至投机。

我觉得收藏作品要量力而行,细水长流,是非常重要的。

//

杭州 | 蝉居

自述 应翠剑Vivianne

“蝶居”是我的第二居所。在这里,我实现了理想中的生活方式——与十几年来收藏的艺术品一起共处。家里目之所及都是艺术作品,共100余件。

其实这个房子我十年前就买下来了,当时跟风,经济环境也好,大家都觉得要置业,要买一个别墅。还有一种想象是,总觉得将来有一天一家子要生活在一个大房子里面。但当时的工作和生活其实不需要太大的空间,所以就一直闲置着。

一直到六年前,再不动这个房子的话,可能都要慢慢地出现破损、生锈,花园也要长成野草园了。而在这之前,我开始了艺术品收藏,所以我期望改变一种生活方式。

我希望我的家像一个小型美术馆,拥有干净、简约的墙壁,安放我收来的各种跨界的物件和艺术品,完全融合在一起。

于是它有了现在的样子。从外形上看是一个蝶形,分左右两翼,进门在中间,也是它的名字“蝶居”的来源。

总共有1700㎡左右,700㎡的居住空间外加1000㎡的花园和泳池。一层是公共空间,二层是私人空间,地下还有SPA室和影音厅。

一进玄关,先看到一件展望的作品,是不锈钢做的假山石。

原先在我的脑海里面,我一直想要把它放在花园里,跟绿植和水面形成一个呼应。但是直到它搬进这个房子的那天被放在了玄关,我转念一想,不如就放在这不要动了。而且我不想它出去被风吹雨晒,我舍不得。

一层公共空间里,玄关右侧是客厅。来自张恩利的《通风口》,我很喜欢他创作中有大量生活化的题材,空调出风口、绳子、木头片,但是整张画看起来又非常优雅。

以它为一个核心,我开始寻找哪些其他的艺术品可以与之搭配。包括我选购沙发,也挑了两年,因为我希望沙发它一定是无色的、棉麻布的,让人感觉很轻松,同时可以在这个空间里面隐去,来突显艺术品。

这个茶几其实不是茶几,是徐震的作品《天下》,放在地上是因为它实在是太重了!

当时四五个汉子把它搬进来,有四五百斤重,我也帮手拖进来,我觉得放在哪儿都不合适,于是就先放在了客厅中央。没想到效果还不错,我就定做了四个角放这儿不动了。

收藏汉印有哪些基础知识?不仅有官印和私印之分,还有这些小知识

(央视财经《一槌定音》)“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 这句话道破了汉印在明清以来篆刻家和收藏家心目中的地位。 从收藏角度来说,汉印分官印和私印,官印有玺、印、章三种不同的名称:皇帝、皇后、诸侯王称玺,列侯、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

一开始有人还会把它当成茶几,在上面放着水杯,但我越想越不好,我希望坐在这里的人们能完整欣赏到这件作品,于是后来就在旁边放了几个移动小茶几。

客厅里第三件重要的作品是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雕塑。这个英国的艺术家非常擅长将自己的雕塑作品放置在室外,与环境融为一体。但我选择把它放在这个窗边,连接室外和室内的景色。

餐厅区域里最重要的一件作品则是刘韡老师的《大竹》。是我最有感触的一件作品,它令我想起我小时候生长的环境,因为我在农村长大,家是一个小山村,背后有一大片的竹林,我童年时代是在那片竹林里面度过的,所以我对竹子有着很深的感情。这件作品第一眼就打动了我。

上到二楼,是私人空间。

在主卧套房中,小书房面对的是一个半开放的环境,工作、看书时能看到室外的泳池,视野开阔。

套房里我想重点讲两件艺术品。第一件是1920年代Paul Swan的古典油画,画面细腻,色调浓郁,和旁边的丝绒沙发也很搭配。

另一件就是我卧室里的王思顺的大理石作品,抽象画的质感,让我一看到它心就平静下来了。

再往地下走,是娱乐、放松的空间。因为通道窄又长,且采光不好,便将这设定为展示摄影作品的走廊,两侧的墙面,一边是森山大道的三幅照片,另一边是深濑昌久。

我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艺术,但从小在农村长大,也没什么机会接触艺术。直到有一天,我上海的表姑来看我,她就教我画画,画仕女图。我的表哥毕业于中国美院,是水墨画家,我就师从表哥去学画画了。

2011年的时候,我去纽约的帕森斯学院游学。那是一段改变我的时期,我在那时结识了很多的艺术家,平时除了上课就是去周围看展,接着我看了大量的书学习,从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开始。

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个资深藏家,还是个初学者。我偏向于收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如果能参与年轻艺术家的成长,其实也是在参与、创造一种文化。

在接下去的人生里,我会思考一些更深度的东西,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希望建立一个更系统的收藏体系,也希望这个家能源源不断给我带来灵感。

//

南京 | 陆寻

自述 陆寻

这个家我用了7个月时间装修,从毛坯房开始,设计、改造、施工全部自己上手,我希望它能像动物的巢穴一般舒适,每个角落都可随时躺下。

日常的工作中我享受在美术馆里策划展览、布置艺术品,但总觉得艺术品跟我的关系还不够紧密。之前住的每套房子都是精装修,很难挂一些我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在这个家里,我终于可以这样做了。

房子建筑面积335㎡,使用面积260㎡左右。房子的高级感和舒适度是空间规划决定的,而不是用了什么高级材料,或者放了特别贵的艺术品。

餐客厅

主卧室

所以首先进行空间改造,先把毛坯房里的一些缺点给纠正。

通过壁炉和书架来解决原先裸露的结构柱,拆了不必要的厕所、小房间,把原先特别碎的内部,处理成三个主要空间:客厅和餐厅、主卧室、一个带榻榻米房的书房。

风格,就是没风格。墙刷白,浅色地板铺上,把储物、管线什么都藏在白色柜子后面,给我放艺术品跟家具留最大的发挥空间,就足够了。

榻榻米室

墙上:《In Quiescent 03》

克里丝汀·艾珠 (Christine Ay Tjoe)

跟艺术生活在一起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放在美术馆里特别好看的东西,在家里可能会失败,艺术品之间还会互相竞争、互相抢风头,光是调整它们,花了将近三个月,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了。

地面装置 菲利普·赖(Phillip Lai)

进门这里,大家都以为是铺了一块舒服的床垫,有躺上去的冲动。

实际上它是件艺术品,艺术家还在床垫上卡了一根钢筋,什么意思?意思叫你不要躺上去。

中:《银椭圆大佛》 村上隆

墙面:《跳》 谢德庆

刚开始对当代艺术不是特别了解的时候,就觉得村上隆这件雕塑值得收藏。村上隆代表了一个时代,聊当代艺术史,你绕不开他。

我是看《海贼王》和《七龙珠》长大的这代人,对漫画形象的艺术品自然就有亲近感。整件雕塑都是纯银打造的,当年村上隆找了日本最好的银匠来做,工艺无可挑剔。

《无题》 卢卡斯·阿鲁达

壁炉上挂的是巴西艺术家卢卡斯·阿鲁达(Lucas Arruda)的画,特别简单的海平面,画面自带魔力,要把人吸进到暴风雨快要来临的海面。虽然尺寸小,但深邃、耐看,一张作品耐得住时间考验,很重要。

卢卡斯每年就只做一件事——画画,就画一个题材——海平面,一年大概画10张。画海平面看似简单的一件事,他画出了这么多变化,这才是一个艺术家该有的样子。容易让人记住,也容易让这个时代记住。

《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1》 张如怡

旁边这件混凝土小雕塑,是上海的年轻艺术家张如怡做的。乍一看不知道是什么,差点被我们家的阿姨给扔了。

特别符合这个位置,街对面那栋高楼和我家这栋挨得很近,雕塑本身是两栋高楼,面对面绑在一起,有都市里年轻人每天受空间、时间压迫的感觉。

《逃离拼贴》 拉希德·约翰逊

客厅里需要一件比较强势、有力量的作品,别看它挂在墙上好像不重,当时八个人才把它抬进屋。

拉希德·约翰逊(Rashid Johnson)是现在美国黑人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我看过他的创作过程,他把整面瓷砖放在工作室的地面上,大力地泼洒沥青,像很刺激的行为艺术。这作品自带很强的能量场,晚上关了灯看,甚至会觉得有些害怕,但不是让人厌恶的害怕,是有神秘吸引力的那种。

《飞椅》 曾根裕

曾根裕是个神奇的日本艺术家,前些年在美术馆给他做过展览。那阵子我们一起吃饭、喝酒,他会弹吉他、唱歌,天天都很疯。

我家客厅里的这件,是他在福建看到游乐场里的旋转飞椅,用大理石永恒的材料,凝固住了一个短暂的开心时刻。曾根裕是一个喜欢大自然的人,创作也常以植物为主题,这件作品在家的环境我也特意选择了植物布置。

卧室床边,韩国女艺术家梁慧圭,用她家里常用的衣架、灯、镜子放在一块做了这么件雕塑。

原先作品放在美术馆干净的白盒子里,艺术和日常形成对比,就很有意思。当我把它拿回家、放在客厅里,出问题了,被旁边我家真正在用的晾衣架“压制”得死死的。

后来挪到卧室里,才对劲。有朋友来看了,说像重症病房旁边的医疗器械,感觉随时要插管子。

这种直观反应特别有趣,我在艺术圈里久了,看东西会有局限性,他们的评论反倒让我跳出自己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艺术了。

《无题(中国毛笔No. 2)》 王兴伟

五六年前我在王兴伟的工作室里看到了这张画,当时他不肯卖给我。艺术家有个习惯,画新作品时候,旁边得有跟它关联的老作品。我也没强迫王兴伟,耐心等了五年,终于有一天他说这张可以让给我了。

画面上是一个分不清性别的账房先生,或者女士,在室内却戴着一副黑乎乎的墨镜,面前的账本是空白的,准备写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写。这就是一个中国大师该有的样子,接地气,又幽默。

《网膜造船厂》 大竹伸朗

大竹伸朗是我觉得被低估的一位日本艺术家,墙上这件是四五年前在佳士得的夜拍拍到的。

当时作品被上下挂反了,构图有点奇怪,没拍到它应该有的价格,结果被我买到了,挺开心的,很多时候该出手的时候要出手。

陆寻设计的书桌

这个市场总在教育人,豪宅应该长这样、长那样,都是一样的几个品牌的家具,我觉得挺没意思,家其实是很个人、很个性化的。

我喜欢艺术家的家、建筑师的家,那种住了很多年但还是很好看的房子,家里的所有东西都像带了包浆,主人的灵魂已经植入到每一个物件、每一个角落。

我做了一个新家,我做不到这一点,就把这些跟了我更多时间的艺术品、家具带来这里,它们是有灵魂的,给我更多的熟悉感,和家的感觉。

进入当代艺术圈之前,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生。

中学就到国外念书,一直到英国剑桥大学念纳米科技。读理科完全是因为当时的自己太学霸,工程专业的入学门槛要比艺术高许多,不想浪费了好成绩。

2003年,我父亲在南京浦口开始打造四方当代艺术湖区,找了24名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在这里造房子。我英语最好,毕了业就回来和矶崎新、戴维·艾德加耶、妹岛和世、刘家琨、张永和这一众国内外建筑师打交道,说是当甲方,其实更像包工头,把大师们的设计图纸落在地面上。

近期收藏: 《可能性中的投影》

奥拉弗·埃利亚松 (Olafur Eliasson)

现在我平均每两年会做一次收藏的梳理,在美术馆里做一次收藏展。收藏是一件认真的事情、也是一件理性的事情。

收当代艺术,感知力很重要,看展览、看画册,找各种各样的办法锻炼自己。每年也会跑几个重要的艺博会、或者地区的双年展,安排目的地的时候还会顺便去拜访那里的艺术家,以前一年至少跑四五十个艺术家工作室。现在可能有选择性地去一两个最重要的艺博会。

收藏当代艺术还是比较孤独的一条路。但它给了我更多观看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我也想把这种方式分享给别人。来美术馆看展览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也觉得得到了认可。

本文源自头条号:三维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玩收藏的境界

古玩收藏其实不是收藏古董,而是追求一种境界。 通俗的境界,就是刚收到一件东西,立马就想着溢价出售,赚钱。更俗的境界,就是明明知道吃药收到一件新仿品,成天琢磨着怎样把它骗人卖出去。 稍微高一点的境界,就是满屋子的宝贝,这个舍不得卖,那件也舍不得

© Copyright qucang.net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 Yiw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