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藏网

瓷器收藏,玉石收藏,字画收藏,杂项收藏

青海农民收藏家:收藏的是“时光”传承的是文化

“红色收藏爱好者”李全孝:让年轻人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共产党是个好的党,我要坚决跟共产党干一辈子革命。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事业甚至献出我的生命。”李全孝动情地念着,戴着白手套的手轻轻翻动着一本泛黄的小册子——这是一个年轻战士在1948年写下的入党志愿书。 68岁的沈阳退休教师李全孝是一位“红色收藏爱好

图为付永顺和他的红梅照相机。 李隽 摄

图为付永顺和他的红梅照相机。 李隽 摄

中新网青海平安3月27日电 题:青海农民收藏家:收藏的是“时光” 传承的是文化

作者李隽

在黄河谷地的湟水河畔,51岁的付永顺在“家”门口收拾着一辆摩托车。“这辆摩托我开了十年,家里的宝贝都是它驮回来的,现在它也能算上个老物件了。”他说。

付永顺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高寨镇人,9年前老家庄廓征迁后,一家四口被安置在海东市平安区河湟新区的楼房上。人住上了楼,可他收藏的老物件可没了去处。于是他便在平安区小峡镇王家庄村租了一栋二层小楼,把老物件安置了下来,一个人日夜守护。这里便成了他和这些老物件的“家”。

图为付永顺收藏的电影胶片。 李隽 摄

与其说这里是“家”倒不如叫它是收藏馆。推开大门,不足一米处就摆放着拖拉机头、木柜、石雕、农具等老物件,大大小小的东西放满了整个一楼。爬上二楼,小巧的“三寸金莲”、精致的藏式氆氇摆放整齐,另一侧的自行车、煤油灯、电影放映机展现眼前。

一间单独的小屋里陈列着精致的木床,古朴的桌椅。“这是清朝的家具,上面都是金粉描画过的,你看这些雕花、画幅,多么细致有神。”每每介绍,付永顺难掩眼中喜爱。

图为古时候的官家车轮。 李隽 摄

为未来收藏过去:用5000多片虹彩吉丁虫翅膀装饰的19世纪裙装长啥样?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顾灵图/主办方提供 日前,由深圳设计互联、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以下简称V&A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呈现的《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展出,通过跨越2300年历史的近400件全球时

“当初家里人特别不理解,就连亲戚朋友都说我是胡整,媳妇要跟我离婚,娃娃们说这些是破烂。”说着,付永顺摇了摇头。“我从小就喜欢旧东西,我认为他们代表着一段时光,也代表着那短时间的文化。”

付永顺说的话不像是一个从19岁就辗转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海东市循化县等地砖厂打工的农民。“为了这些东西,我也没少交‘学费’,一次我花一万八收了一个坛子,让专家鉴定后说是假的,我一气之下送了人,几天没缓过来。”

图为晚清时期的家具。 李隽 摄

对于25岁开始用省吃俭用下来的几块、十几块钱偷偷收藏的付永顺来说,一万八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是个过程,刚开始我只敢收电视机、收音机、自行车这样的东西,因为其他的我不懂,后来我坚持跟着行里的藏友交流,在网上学习,慢慢的我开始收瓷器、字画、玉器了,现在东西越来越好,也越来越精了。”他说。

“都说网上鱼龙混杂,只要你愿意学总会有收获。老人们不是说‘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吗?”一句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说着付永顺向记者展示了电影放映机上的胶片,不足两厘米宽的胶片上一张接着一张的图像清晰可辨。“你看这是个功夫片,这个人被打倒在地,嘴上的血渍都能看见,下一张换镜头了,这个女的看起来很难过……”

看着26年的收藏,付永顺告诉记者,这些年他的藏品已超万件,大到古建筑、家具,小到杯子、钱币,远至清朝,近至80年代,已经投入了300多万元,曾经有北京的藏友出600万收购,他还是没有舍得。他说:“我收藏的是时光和文化,拿它挣钱就没意思了。”

说起未来的打算,付永顺意犹未尽:“继续收藏啊,现在家里人慢慢理解我了,我想着开一个博物馆,把这些物件展示给更多的人,别把老一辈的人留下来的物件给丢失了,这些物件就是文化,我想把这些文化好好传承下去。”(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源自头条号:中国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星深度|国内唯一家庭足球收藏馆“告急”!主人欲斥资千万买房开新馆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黄浦区,45岁的球迷郑守约开着一家家庭足球收藏馆。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业足球收藏馆,里面的藏品包括范志毅的亚洲足球先生奖杯、2002年世界杯国足出线的全体签名足球、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球票等。 老郑的收藏馆多年来一直免费对球迷们开放,

© Copyright qucang.net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 Yiw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