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藏网

瓷器收藏,玉石收藏,字画收藏,杂项收藏

大收藏家469期:沈树镛,吴湖帆外公,碑帖收藏富甲东南

收藏的90年代邮票 满满的回忆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收藏的90 年代邮票,满满的回忆。

沈树镛(1832─1873),字均初,一字韵初,号郑斋,斋号汉石经室、宝董室、灵寿花馆、校经庐等,松江府川沙城厢(今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镇)人。清晚期著名藏书家、金石学家。吴湖帆外祖父。

沈树镛画像

皇宫内史

道光十二年(1832年),沈树镛出生于川沙沈家大院。祖上以经商为业。

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由优廪中举,遂到北京谋职。约过了两年,皇帝钦定沈树镛为内阁中书,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皇宫的秘书,是一个六品官。沈树镛非常高兴,马上回到老家,把祖上所建的沈家大院修缮一番,并且改名“内史第”。

同治十二年(1873年),沈树镛病逝,年仅四十一岁。当噩耗传出后,学术界咸感震惊。朴学大师俞樾写了下列挽联:“一载卧沉疴,李贺床头呼阿奶;十年问奇字,杨云门下失侯芭。”以典故点明昔日的交往深情,表达沉痛哀悼和不胜婉惜之意。

内史第旧照

富甲东南之收藏

沈树镛是晚清最有影响的碑帖收藏家之一。他博学多才,长于考订碑版文字,嗜金石书画,精鉴别,收藏甚富,所藏秘籍珍本极丰,尤富于书画金石碑帖,建造有“内史第”别墅,中曾经藏有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朴学大师俞樾曾赞曰:“文物古迹,富甲东南”。

光绪七年(1881年),杨守敬在与日本书家日下部鸣鹤的笔谈中,谈到当时中国的“好古家”时说:“碑第一则南汇沈树镛。”吴大澂(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14期:吴大澂,文武兼资,收藏之富可敌国,还有个孙儿叫吴湖帆)在为沈树镛遗稿《汉石经室金石跋尾》所作序中也说:“数十年来,大江以南言金石之学者,前有嘉兴张叔未,后有川沙沈韵初,收藏之精,且富甲海内,尤非张氏清仪阁比。”可见,沈树镛在晚清碑帖收藏界的执牛耳地位,是得到普遍公认的。

沈树镛收藏的熹平石经残字

沈树镛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他的收藏生涯其实并不长,而能在短短的十余年间,一跃成为晚清首屈一指的碑帖收藏大家,可以说是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精力和热情。

沈树镛自少年时就对历代碑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学能文,多与名士交往。在工作闲余时,沈树镛总是到北京的古玩摊去搜集碑帖、拓本,由此收藏渐丰。他既重视丰碑巨石,又独具慧眼地注意搜集造像文学小品,长期耕耘在考订碑帖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上,不断收获。中年艺事益进,蜚声海内。

沈树镛本人的生活经历其实颇为坎坷。一方面科场屡屡失意,短短几年之内,又接连遭受丧偶、连失二子的人生大悲剧。在给魏稼孙的信中,有多处袒露心扉,言及自己当时心境之凄苦:“每一转念,几无生人之乐矣!然遭此境遇,时运所迫,若竟日闷坐,可以成病,所以厂肆仍时往搜求,聊以排遣耳。”“弟近来心境愈劣,而金石之志愈坚。然求拓本竟不能得,唯自问北朝碑刻搜罗不少,非久居北地不能也。”

可以说,访碑、藏碑、读碑,已成为他的全部精神寄托,而沈树镛的个人际遇,也正是晚清不少酷嗜金石的学者、藏家内心感情世界的一个缩影。

今内史第汉石经室布景

癖好太过,可怜可叹

沈树镛在致好友魏稼孙的信中,曾如此形容自己每闻有佳本出售时的心情:“心胆刻刻提起,至极着想时,如场前等榜一式。”

每遇善本,他往往不惜代价:“弟近况窘甚,每购佳拓,必须变卖字画套帖,而出价不吝,所以外人见之如出两手,背谬处甚多,自知之而不能改,亦癖好太过之故也。“”前年已向亲戚转贷,然仍要买物,实在无钱,只得将字画卖去,可怜可叹!”

同治二年,沈树镛购得黄易旧藏宋拓汉《熹平石经》,耗资二百金,以至好友赵之谦也不由感叹道:“价可谓大矣。”又如同治五年,购入刘燕庭旧藏周秦至宋元以及朝鲜石刻碑帖三千种,不得已,只好“售去恽王卷册,筹款偿之”。

何绍基题记

秘籍珍本数不清

沈树镛所收藏的秘籍珍本极丰,书籍方面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唐代的北堂书抄、宋代的太平御览等;书画方面则有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书帖,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寅的山水画等。

上海图书馆藏有《郑斋金石题跋记》一卷,由潘承厚、吴湖帆(详情参阅:大收藏家369期:吴湖帆,“一只眼”成就海上第一收藏家)在《汉石经室金石跋尾》原稿基础上增辑而成,共著录秦汉魏南北朝碑刻拓本八十四种,隋唐及以后拓本二十种,帖十四种,这无疑只是沈树镛全部碑帖收藏中的一小部分。从其生前几笔较大规模的碑帖购藏来看,沈氏收藏的碑帖数量十分可观。

沈树镛的碑帖收藏不仅数量大,而且精品多,尤多宋明旧拓,不少系海内孤本。就当前学者闻见所及,目前海内外公私收藏的沈氏旧藏善本碑帖有:

初拓《裴岑纪功碑》、明拓《郑固碑》、初拓《王稚子双阙》、明拓《尹宙碑》、宋拓《熹平石经》、明拓《广武将军碑》(以上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清初拓《孔彪碑》、明拓《张猛龙碑》、初拓《董美人墓志》(以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初拓《修梵石室志铭》、旧拓《狄梁公碑》(以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明拓『因』字未损最旧本《曹全碑》、明拓《中岳嵩高灵庙碑》、明拓《常丑奴墓志》(以上上海博物馆藏);

《沙南侯获刻石》原石拓本、宋拓孤本《许真人井铭》、清初拓《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碑》、明初拓《龙藏寺碑》、宋拓『四欧堂』本《化度寺碑》、宋拓《李思训碑》、宋拓大字《麻姑仙坛记》(以上上海图书馆藏);

原石出土初拓本《王居士砖塔铭》、宋拓《张从申书茅山李玄静碑》(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宋拓《太室石阙铭》(上海图书公司藏)、《杨买山记》原石拓本(浙江省博物馆藏)、明拓《天发神谶碑》(北京市文物公司藏);

宋拓《王洪范碑》(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旧拓《杨大眼造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明间拓《礼器碑》(美国翁万戈藏)、水拓本《瘗鹤铭》(美国安思远藏)、宋拓《王子晋碑》(西泠印社二○一二年秋季拍卖会拍品)、旧拓《刘熊碑》(朵云轩二○一三年春季拍卖会拍品)等。

此外,民国年间各大出版机构影印的碑帖中,也不乏有出自沈氏旧藏者,如艺苑真赏社《汉王稚子二阙》《汉景君铭》《汉孔宙碑》《汉白石神君碑》《齐文殊般若经》,有正书局《吴天发神谶碑》《初拓郑文公碑》《隋荧泽令常丑奴墓志》《隋上方寺塔盘遗刻》,文明书局《明拓衡方碑》、宝霞印社《东魏李仲璇修孔庙碑》等,可惜这些印本的底本目前大都已下落不明。

汉 《裴岑纪功碑》(拓本),纵110.2cm,横60.9cm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亦称《汉石经》或《一字石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时由大学者、书法家蔡邕用隶书挥写“六经”文字,立于洛阳太学门外讲堂前,诏示天下读书人,以校正传抄中的讹错。后遭战乱,荡然无存。宋代始有碑石陆续出土,但残缺不全。《熹平石经》书法精美绝伦,历来被金石家、书法家推崇备至,视如拱璧。

同治二年(1863年),沈树镛获宋拓《熹平石经》,有尚书盘庚篇五行,论语为政篇八行,尧曰篇四行共127字。此本原由“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收藏并重新装裱,上有翁方纲(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19期:翁方纲,藏书三万卷,苏东坡第一铁粉)、毕秋帆、武虚谷、孙渊如、王念孙等名家手写跋语。

宋拓《熹平石经》

不久,沈树镛又觅到孙承泽研山斋藏《熹平石经》残字,内容和黄本参差不同,唯其中的《今文尚书·盘庚篇》尚多4字。这使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遂名川沙寓居为“汉石经室”,其事恰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黄易因得《熹平石经》而改名书斋为“小蓬莱阁”相似,均和宋拓《熹平石经》结下不解之缘。

沈树镛所据《熹平石经》残字,为世间稀见之孤本,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何绍基、赵之谦欣然题记。众多卓有建树的学者对熹平石经考证、题咏殆遍,盛况空前,实为艺林一件轶闻。当时,汉石经室名闻名遐迩,川沙草木亦因之生辉。

五代 董源 夏山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揭秘巨贪和珅的收藏极品

和珅,这是一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贪官,敛财聚宝的能力绝对Max,手底下的收藏品加起来,使他成功入选《华尔街日报》“千年来最富之人”之一。 其家被抄家以后竟搜出私藏的白银八亿两,并且还能有剩余出来!抄家之时,被搜出的不止白银现钱,还有许许多多和珅

往来无白丁

沈树镛与当时诸多文人才子往从甚密,如业师俞樾、姻亲吴大澂、会稽赵之谦、吴县潘祖荫(详情参阅:【收藏大家】潘祖荫:“神眼”鉴文物)、绩溪胡氏和魏锡曾等。

吴大澂与沈树镛不仅是金石至交,且尚有姻亲之谊。吴大澂的胞妹后嫁给沈树镛,为其继室,故沈树镛过世后,有不少藏品,如董源的《夏山图》、明拓《常丑奴墓志》、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等曾一度归吴大澂所有。吴大澂亦工篆刻,早年为吴云(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27期:吴云,人到无名境始宽)、陈介祺(详情参阅:【大收藏家】陈介祺:齐名潘祖荫 所藏两万古物无一赝品)等刻过收藏印。他也曾为沈树镛刻过印章,如同治九年(一八七○)初,吴大澂托沈树镛请松江篆刻名家何屿为其刻『清卿手校』一印,事成之后,为沈树镛作『美阳居』匾额,并刻印二方以示答谢。

赵之谦 汉石经室

从传世沈树镛旧藏碑帖上钤盖的印蜕来统计,其日常使用的鉴藏印数量至少在一百方以上。其斋号另有“宝董室”、“灵寿华馆”、“郑斋”等。藏书印“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郑斋金石”、“沈均初藏书印”、“韵初审定”等十数枚。这些鉴藏印,很多出自当时篆刻名家之手,如赵之谦、吴熙载、钱松、胡震、徐三庚等,尤以赵之谦所刻数量最多,也最为精彩。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著录了其中的二十六方,卢辅圣主编《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收录三十四方,显然还远不能反映其鉴藏印的全部。

赵之谦是著名的金石书画大师,沈树镛长赵之谦三岁,两人有同年之谊(同科举人),过从甚密,还曾合编《补环宇访碑录》。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江南乡试借闱杭州,沈树镛赴杭州应试,始与赵之谦相识。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太平军攻占川沙,为逃避战乱,沈树镛携眷入京。同治二年(1863年)初,赵之谦因参加会试,坐船自闽入京,与沈树镛再度相逢。居京期间,赵之谦一度寄居沈宅,时间长达一年之久。从同治二年至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赵之谦离京返浙,这三年间,可谓两人交往最为密切的时期。浙江桐乡君匋艺术院(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21期:钱君匋,八绝老人,开挂人生)收藏有赵之谦为沈树镛所刻印章三十余方,其中有明确年款的十一方,都集中于这一时期。要知道,赵之谦一生留下来的印章也仅300余方。

寰宇访碑录

书生意气

沈树镛书法造诣非凡,熔学识与功力于一炉。《川沙县志·艺文志》著录沈树镛《张恒候破张郃铭题字墨迹》,即其珍贵墨宝。相传蜀汉张飞擅长书法,当年在四川八蒙山大败魏将张郃后,气贯如虹,乃用丈八蛇矛在山岩上刻字。沈氏藏有铭刻,署云:“桓候古快人,破张郃千古快事。事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年,铭勒于四川绥定府渠县八蒙山。或以为疑作,过矣。扶正气,表奇功,正宜大书特书。乌得訾义哉!”此帧沈氏墨迹纵横姿肆自如,配字巧拙相济,显得浑厚雍容,神完神足,持论可谓意境幽逸,别具情趣。

一次,陶锥庵、夏之仪、吴语樵、周荔轩等江浙名士到川沙作客。席间,陶锥庵绘《东海停云图》,余人则各赋诗词。沈树镛即兴吟道:“寥落天涯孰主宾,东南满地是荆榛。相适萍水成知己,各有文章证夙因。歌唱自存真意气,飘零原不溷风尘。他时出岫为零雨,回首鸿泥记海滨。”诗意豪放,为朋游宴饮之会的佳作。

关于沈树镛的才华,上海秦锡田尝有诗赞曰:“江南赏鉴家,第一推沈叟。交游多胜流,收藏尽精品。不独汉石经,秘之鸿室枕。书法藏秀峰,诗才织艳锦。东海停云图,佳宾长夜欢。雪泥留爪痕,墨洒金壶渖。”这首诗对沈树镛的学行,作了简括的反映。

沈树镛不仅重收藏,还重研究,对所藏金石书画碑帖秘籍进行认真考证,文笔清隽雅法,探源溯委,穷析微奥,时有前人未发之言。他与同行反复研讨写下很多的题跋,并编辑成书,著名的有《汉石经室丛刻目录》、《书画欣赏日录》、《汉石经室跋尾》和《续寰宇访碑记》等。生前还校辑刊印其他金石、书法甚多,惜大半散佚。

宋拓 四欧堂本 《化度寺碑》 上海图书馆藏

藏品流失

同治十二年,沈树镛病逝,身前所藏文物,陆续散失。

《熹平石经》残字,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汉阳万氏购得。

三箱碑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转入刘鹗(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41期:刘鹗,晚清第一全才!奇才!)之手。刘鹗是我国赫赫有名的甲骨学家,又以小说《老残游记》驰誉文坛。据刘氏《乙巳日记》六月十八日记载:“沈韵初帖三箱,计汉碑五十余种,六朝造像七八十种,唐石百余种,宋石三百余种。”

藏书散出后,多为吴大澂所得,后部分为吴湖帆继承。

国家图书馆藏《董美人墓志》

内史第

“内史第”原名叫沈家大院,是沈树镛祖上所建。 “内史第”在川沙新镇的南市街口,不远处曾是川沙老城的魁星阁,是供奉“文曲星”的地方。沈树镛任职清廷内阁中书后,为记载这段值得荣耀的历史,他把居住的川沙宅第取名为“内史第”。“内史”是官职,“第”乃宅院之意。

“内史第”原是一座三进二院两厢房的江南建筑,只是在后来的旧城改造中,它的前两进已被拆除,完整留存的最后一进经过整修后,基本保持了原建筑的风貌。在这座“三进二院”的宅第里,发生和演绎着影响中国进程的许多往事。

今内史第

内史第立本堂

沈树镛有个儿子名叫沈毓庆,在沈树镛家训的熏陶下,17岁即以第一名考入南汇县学。甲午战争爆发时他投笔从戎,后来他回乡走实业救国之路。1900年沈毓庆在川沙开设了毛巾厂,这是浦东近代工业的开始,他也成为中国毛巾工业的先驱。

1890年,一位名叫宋耀如的牧师,从海南带着他新婚的妻子来到了川沙,租住在内史第西南沿街的两层厢房里。当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宋霭龄就降生了。此后,他们在“内史第”相继于1893年1月27日生下宋庆龄,1894年12月4日生下宋子文,1897年3月5日生下宋美龄,直至1904年,全家离开川沙迁至上海市区,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宋庆龄在“内史第”生活了11年,宋子文在此生活了10多年,宋美龄在此生活了7年。

1891年,又有一个夫家姓胡的女人,带着出生不久的男孩住进了内史第。那个男孩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学者胡适(详情参阅:大收藏家376期:胡适,抽烟喝酒怕老婆,最爱收藏火花和古籍)。

宋教士借住在内史第的时候,有一位十三岁的少年也住在这座院子里,他叫黄炎培。黄炎培的祖父黄典谟是沈树镛的姐夫,外祖父孟庆曾是沈树镛的妹夫,而沈树镛之子沈肖韵又是黄炎培的姑父,两家是亲上加亲。沈家几代都是一脉单传,沈树镛上任去后,门庭冷落。于是出嫁在南汇瓦屑的沈树镛的姐姐一家子搬进来住了。黄炎培爷爷奶奶生了六个子女,六个子女又繁衍后代,内史第人丁兴旺。黄家四代都居住在此,黄炎培则出生于内宅东厢房。黄家 在“内史第”出生或居住过的名人还有著名音乐教育家黄自、会计学家黄祖方、民主战士黄竞武(黄炎培次子)等人。

今天的内史第,依旧粉壁青瓦,依旧有老树在年年春天绽放新芽。

内史第展陈

参考资料

桑葚《沈树镛与晚清印人交游考略—以碑帖鉴藏印为中心》

桑葚《赵之谦与沈树镛碑帖鉴藏印》

陈连官《沈树镛与一座宅第的历史回响》

其它

欢迎大家提供更多大收藏家的资料,谢谢!

大藏嘉微拍,点击上图立即参拍

大藏嘉


您的艺术财富管理专家

服务10000名会员

收获10%以上年化收益

发现·收藏·传播·塑造人类新文化

这是您的追求,也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本文源自头条号:大藏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05年乾隆文物9万被卖,收藏家转了2手卖1.3亿,捡个大漏

众所周知,我国是文物的大古国,先人留下了很多的古董。因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大家的生活不仅仅吃饱喝足那么简单了,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多方面的培养。 现代就有很多人喜欢上收藏文物,那么收藏文物就要拥有高超的鉴别能力,毕竟中国的模仿技是术实打实的厉

© Copyright qucang.net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 Yiw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