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藏网

瓷器收藏,玉石收藏,字画收藏,杂项收藏

藏友话藏:小议老银簪收藏

收藏与研究 -- 纸钞的换版与收藏时机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一、钞票的换版: 每个国家都有其国家货币换版(或改版)的经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适应新时代的防伪要求,提高防伪技术,以达到防假币的根本目的。当然,还有诸如政权更迭,通货膨胀导致票面面值的大幅变化等等。作为发达国家或经济稳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第

图1清末民初银簪

图2清代老银双尖点翠扁发簪

簪是古人用来装饰头部的发具,从广东新石器遗址出土的一件绿松石簪算起,古人对簪钗的使用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簪钗起初是男女通用,“男以定冠、女以绾发。”早年簪钗是骨制、木制、石制,汉唐以来随着银器的兴起,作为贵族专用的银簪逐步走向民间,并发展到以女性使用为主。一般来说富裕的家庭用金簪或玉簪,普通的家庭用银簪,穷困的家庭只能用铜簪或用竹簪。相对而言,使用银簪的妇女较多。

银簪大约从先秦时期产生,由于银的稀缺和贵重,早期的银簪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佩戴。大约从唐代后,随着民间银楼的兴起,银簪开始走向民间,其作用也由实用转变为实用与装饰并重。至清代,银簪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高峰。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汉代银簪原始、质朴,造型、纹饰有先民遗风,唐人以体态丰腴为美,与之相配的银簪形状也就肥厚硕大;宋代审美风格趋向素雅,其时银簪就显得简洁雅致;明代银簪崇尚造型流畅、纹饰活泼;清代银簪追求俏丽华贵、千姿百态;民国银簪造型单一、纹饰单调。

银簪造型丰富,一般两头大、中间小,微弯曲,有的簪形似扁担,两头呈三角形,使用时直接插入发髻,用来装饰固定发结。银簪纹饰工艺有錾刻、微雕、铸模、镂空、镶嵌、点翠、鎏金、珐琅等,堪称是中国工艺技艺的集中展现。按用途可分为实用和装饰两大类。实用簪主要起绾发髻的作用,常见品种有双顶簪、如意簪、扁方、通气簪、盘髻簪、耳挖簪等。装饰银簪,头部的造型往往制作成某类物体的形状,称为象形簪(俗称花簪)。由于簪身呈针形,可以随心所欲地佩戴在头发上的各个部位,使女性的发型呈现出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装饰效果。象形簪中有一种叫“步摇”的,佩在发上会随着步子的移动而摇摆,不但能体现出女性轻柔的动态美,一些吊坠的花蕾中还会发出悦耳的银铃声。

收藏是人生的修养和趣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延绵不断,普遍受到人类社会的追奉和崇敬。它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生存发展、国家繁荣兴盛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理念、文明传承和精神追求的外在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什么是文化艺术?文

在银簪收藏中,以吉祥纹饰者最为常见,如“福寿双全”“福在眼前”“福从天降”“福禄寿喜”“双喜临门”“喜上眉梢”“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等,俨然是传统“吉祥纹”的大团圆。此外,大多数的银簪还标有戳记。这些标记除了银楼店号外,有的还标有银的成色,如纹银、原银、足银、十足等;有的标有“包退还”的戳记。这种公开的承诺,显示了古代商人的诚信。民间银簪丰富的纹饰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欢娱情趣和文化生活习俗,把这些图纹融合起来,犹如一幅幅民俗画卷,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从簪子收藏来说,有东北扁方、徽工扁方、双尖、点翠、垒丝、镶宝、如意头等,主要的方向是如意头和双尖。如意头属于江南的特产,虽然在全国范围都有,但存世量上绝对无法与江南相比。如今好簪子的收藏早些年可慢慢地从地摊寻找,网络购买,到现在的只能从部分熟悉的藏家手中购买了。觉得好题材、好品种的簪子已经开始受到一些藏家的关注,簪子的收藏已经不是光靠钱就能完成的了,也得靠运气,靠缘分了。

银簪作为一个收藏品种,有关资料介绍得不多。数十年来,笔者曾陆续收集到一百余件银簪,均为银质,都有银楼戳记,银的成色比较高。今择选两件介绍如下,以飨方家。

图1所示这枚清末民初的银簪,为纯银打造,长8.6厘米;两头呈箭簇形,两端宽,中间窄,最宽处为1厘米。微弯曲,形似扁担,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两头上的錾花设计,为富贵吉祥纹发簪,一朵枝叶茂盛的牡丹花,还有一只蝴蝶,雕技纯熟老练,线条明快,意为春意盎然、生机无限、富贵吉祥,浑厚丰满,端庄典雅,除上、下用花卉图案装饰外,在这枚银簪的背面,有两处戳记阳文“张大和”,表明它是由一个叫张大和的银楼或银铺制作的。据有关资料介绍,清代至民国的银器饰背面有打戳银楼或银铺印记的惯例。

图2所示是一枚清代老银双尖点翠扁发簪,长11厘米。簪体版模细致,簪两头掐丝精细,用老银掐丝工艺构造出蝴蝶花卉的图案。蝴蝶造型灵动,线条优雅舒缓。蝴蝶花卉的点翠有宝蓝色、湖蓝色搭配起来十分漂亮。该发簪的点翠工艺繁琐精细,制作时先用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然后将翠羽梳理整齐,用毛笔蘸取天然胶质涂抹翠羽背面,阴干后刮平裁剪,再仔细地粘贴在底座上,翠面光泽一流,与金属部分交相辉映,精致秀气。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本文源自头条号:齐鲁壹点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圈不为人知的捡漏故事

—— 收藏圈不为人知的捡漏神话,地摊上花5元买走“破布”,上拍卖了3.08亿 捡漏一直是收藏圈里不可缺少的谈资,玩收藏的人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他的朋友当年白捡一个物件,前一段时间卖了几十万,几百万什么的。 郑州一田古陶瓷博物馆创始人 刘一田 (此处已

© Copyright qucang.net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 Yiwuku.com
复制成功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我知道了
添加微信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一键复制加过了
微信号:qinglan0756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