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收藏的99件家装网红爆款,求求你趁早删了吧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最近流行一句话:“中国没有ins,但有ins风”,把我们对网红符号的追捧看的透透的。 别的地方追爆款可以,但用到装修上可千万小心咯! 很多人为了实现ins风,结果好端端的住进了“廉价批发风”。 满眼火烈鸟、龟背竹,千篇一律到审美疲劳;10元100只的小彩灯
相信大家对于捡漏这个词不陌生了,是收藏界的一句行话,用很低的价格买到价值不菲的物件。在收藏界,捡漏是很疯狂的,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捡漏的传奇故事大多数来自于收藏界!
500元变10万
2014年,北京一位陈先生经朋友介绍在某拍卖软件上,以500元的价格拍中了一个和田玉籽料。大概几个月后,他带着这块籽料去专家处鉴定,而专家给出的结论是:“玉质润泽细腻,汉风十足的彰显,刀刀沉淀在玉中,市值至少是十几万。”而这一结论也让陈先生喜出望外,因为自己不太懂和田玉,可没想到居然捡到漏了。
1200元变300万
几年前,一位武汉的收藏家花了1200元在当地的文玩市场,淘到了一块重达5500克的昌化鸡血石,后来被专家鉴定为“天价宝物”。这块昌化鸡血石重达5500克,系民国时期产物,价格最少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玉器杂项鉴定专家宋海给其出具了鉴定证书。
1.8万元变380万
今年6月6日的保利拍卖会上,一枚缠丝南红玛瑙朱雀钮宝玺【丛云】拍出了380万元的高价。可是就在短短的半年之前,这枚宝玺在国内的一个小型拍卖会上,当时仅仅拍出了1.8万元。半年的时间,这位买家就净赚了300多万,这个漏捡的真是不费劲。
收藏是什么?
收藏什么? 每周有空时,基本上都品着铁观音,看中央电视台鉴宝和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中央电视台鉴宝主持人是一位帅哥,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主持人是一位美女。 喜怒哀乐都在这里上演。有花了小钱捡了个大漏。有的是家传的宝贝。有的说真不真我有机会上电视就
30万元变2000万元
这是一个“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说一位来自扬州的古玩收藏家杭先生,在朋友的介绍下去东北收购郑板桥的“瘦竹”,同时并一起购入了多幅字画。结果回来后请专家鉴定,自己花40多万元购买的“瘦竹”其实是仿品,而花37万意外收购的《山水画页》竟然是故宫国宝。更让人“疯狂”的是,这件出自故宫的国宝估计市价为1500万—2000万。
9万元变7205万元
这个应该是收藏史上最“神奇”的捡漏了,同时这也是一个“天漏”。事情是这样的,2005年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标价8万元的“清末黄缎子袈裟”流拍了。但却被一位工薪阶层的秦先生看中了,最终他花费9万元将这件“袈裟”请回了家。回家后,秦先生出于好奇拆开了“袈裟”,可能是命中注定吧,秦先生在袈裟的夹层中发现了宝物。后经过鉴定,这件宝石正是“缂(ke)丝陀罗尼经被”,是清代皇帝、皇后等皇族葬祭专用的佛教用品,价值连城。
后来,在2011年8月的拍卖会上,许多藏家对这件宝物产生了兴趣,最终这件宝物以7205万元的天价被拍下。从9万到7200万,这可不单是捡漏了,简直是捡了“天漏了”。
但是,捡漏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你想捡漏就可以捡漏的!想要捡漏,首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分得清好坏;其次要对未来行情趋势有着准确的判断,用发展的眼光来捡漏、要先于市场一步选择入场时机,以时间赢取价值空间,当然具备了这些,还有一点靠的就是运气了。
本文源自头条号:大唐说收藏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五六七龙泉瓷究竟有没有收藏价值?是古玩圈新贵还是一文不值?
龙泉窑起源于三国两晋,兴盛于宋代,终结于明清,很多人都对宋元明的龙泉窑情有独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龙泉窑在建国以后,进行了复兴,原本停工搁置百年的龙泉窑,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 龙泉窑复烧的成功,陶瓷科学家李国桢先生、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