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自己收藏的数百张“打口碟”,回忆从前魔都淘碟的经历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SMZDM.COM|作者:LifeIsKillingMe 纪伯伦说:"音乐好似明灯,驱赶着心中的黑暗,照亮了心房,使心底隐藏的一切呈现出来"。或许是由于性格使然,我对音乐风格的嗜好也十分多样化,流行、摇滚、金属、新古典、哥特等等都有所涉及。 关
谈起捡漏这事儿,的确是令所有收藏玩家神往的美事,捡漏带给藏家的快感是其他经验无法比拟的。在收藏界,时常流传着种种捡漏的传奇“神话”和故事。
有数字显示,目前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收藏爱好者,加之各类收藏节目的热播,古玩市场无不显示出“全民收藏”时代到来的火爆场面。
但随之而来的,是艺术品古玩市场造假风气的盛行,捡漏的定义也在逐渐改变,靠“捡漏”淘到好东西开始变得没那么简单。就像一位玩家说的,“买的不如卖的精,当今古玩市场几乎无漏可捡,捡漏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捡了漏,大把的钱扔进去连个响儿都没有。”
那么,眼下的古玩市场真的还有漏可捡吗?如何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收藏到自己心仪的藏品呢?
简单的来说,捡漏就是捡到便宜,以很低的价格买到价值不菲的物件。但进一步追究,则需要更仔细的分析价格及价值。
首先要么是市场价格,即市场销售价格,要么是业内价格,也就是行内人交易的价格,对于捡漏来说,参照一定是业内价格,所以对业内实际行情的了如指掌则是捡漏的前提条件。所以捡漏比较靠谱说法为:以相对业内更为低廉的价格购买到的收藏品,其直接或间接价值表现却远超其成交价,这才叫真正的捡漏。
要想真正的捡漏,专业的知识就像是敲门砖,在博弈中知识也是最犀利的武器。一件宝贝的独特价值体现,有可能是材质的稀缺,艺术及工艺价值或是历史价值的突出表现,无论是珠宝翠玉、瓷器杂项,无论新老物件,都存在捡漏的机会,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收藏经验与广博的见识,再加上对目标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市场行情的充分了解,相较卖方能更清晰的分析和判断其内在价值,从而在这场买卖较量中轻松获得实惠。
除去以上提到的,另外一种功夫则更是了得,凭借对“收”与“藏”更为透彻的领悟,对未来行情趋势的准确判断,用发展的眼光来捡漏,先于市场一步选择入场时机,以时间赢取价值空间。
这种方法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也需要对市场走势的敏锐直觉,更需要投资的眼光和胆识。这种方式在书画艺术品领域则是司空见惯,轻材料而重艺术造诣,投资的目标其实是艺术家本身,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潜力的评估,最终作出投资的决策。
而在其他不可再生的珠宝玉器型品类也不乏成功案例,但思路略有不同。藏家通过对市场的了解,对稀缺性的以及消费偏好的趋势变化的判定,选定投资品类以及买入时机,运筹帷幄以静待市场热点爆发。
成龙的玉石收藏之路:从买玉被骗到如今价值几十亿的"收藏帝国"
说到成龙,那是一个很多人都要称"大哥"的人物。我们对他的电影都是十分的了解。 但是,你了解那个沉迷于收藏圈的成龙大哥吗? 在一次访谈节目,成龙曾自曝:自己年轻的时候年少轻狂,最喜欢买的就是名车、名表,为了这些东西没少一掷千金。
无论哪种捡漏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那么一点点运气,而恰恰就是这点运气实在让人是无从琢磨,虽然无法对此进行人为干预,但起码也是可以通过多跑市场来提升捡漏机会出现的概率,勤快也是捡漏人所需具备的优秀品质。
有人说古玩界是天堂,躺下都能检漏,睡下都能玩,我觉得今天的古玩圈是江湖,而且是真正的江湖。有些漏可以捡,有些即便捡漏到,只能成为累赘,弃之可惜,留之既无升值潜力,也无细细把玩的可能,更无出货的下家。用大行的话,没有品级的古玩。这类东东,自然躺下都可以捡漏了。那么要玩精品,就涉入到古玩深处真正的江湖。
收藏圈无奈的三类人:
一类人,有眼力, 有财力,少运气
二类人,有眼力,没财力,干生气
三类人,有财力,没眼力,很生气
藏家不论藏龄长短,悟性和眼力才是关键。
你会做企业并不等于你懂收藏,你会识别人才并不等于就会识别藏品。
作为一个藏家的眼力,别提过去,别说将来,实战这一刻才最关键。
往往一些藏家之间就像一场戏,见什么角色演什么戏
作为小藏家,走自己的路,做自己事,别羡慕大藏大行玩品级。
收藏:务实将来才成大家,务虚将来定成大傻。
目前,一些人以“收藏买卖”的名义可以快速致富。因为他们掌握了较高的诈骗技术和有此爱好的贪宝富翁阶层。经营切忌贪财欲望,收藏切忌贪宝欲望,贪财的人终为财死,贪宝的人终为宝伤。
在收藏理念正确的前提下:眼力决定收藏水准,经济决定收藏珍稀。两者都不具备的人只可玩玩而已。
本文源自头条号:收藏大参考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故事 | 以铜为鉴,卢运全谈人物故事题材铜镜断代赏析
笔者介绍 卢运全 卢运全,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青铜文化研究中心理事,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青铜鉴定专家,湘潭博物馆青铜鉴定专家,湖南大学文物考古系客座教授,湖南省收藏协会终身会员。 铜镜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齐家文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