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整的古钱币收藏入门知识(建议收藏)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想要涉足古钱币收藏领域,专业系统的古钱知识必不可少,下面是精心整理的钱币收藏入门知识,一起来看看。 1 面、背、幕、穿、廓、肉 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 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
第五套人民币,有几个版本,比如100元有三个版本,分别是15版、05版和99版。其他面值的纸币都有05版和99版两个版别,只有991一元纸币是个例外。
为什么偏偏只有一元纸币没有改版呢?
这要从991的发行时间说起。
991是99版人民币里面值最小的,发行时间也是最晚的,2004年7月30日发行。
在这个时候,05版纸币已经开始酝酿发行了。所以991发行之初,就进行了修改,加上了其他几个五版所没有的人民币单位“YUAN”,所以在99版中,991可谓是“逃过一劫”,也就没有了改05版的必要。
同时,央行在后来又开始推行小面值的纸币硬币化,所以第五版的一元面值纸币没有再进行改版,而是继续稳步投放,满足部分地区的使用需求,由于发行时间长,发行量大,所有冠字从二冠、三冠、四冠一直发行到了现在的五冠。
那么991应该怎么样收藏呢?
一、补号收藏
众所周知,钱币收藏除了看号码,冠号同样是十分重要,补号比起一般的冠号数量是极少的,所以补号的价值,相信不用小编多说,大家应该也能知道了。比起前面的三版币四版币,五版币是离我们现在最近的,如今再不出手收藏,等第六版人民币出来,你同样的价钱就买不到了。
从二版币开始就出现补号,四版币最多,但一般多余补号票进入收藏流通。五版币991的补号较特别,早期补号与四版币补号执行技法差不多,后期补号票冠号全部印发并流通。
991五虎将是991-2补号中极为稀少的补号,为991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早期冠号,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这5个冠号的存量极少,连号的都很少能见到,更不用说整刀整捆的,用“五虎将”来形容也就不足为奇了,“五虎将”冠号引发数量极少,大部分号段币根本就没有发行。
991补号投资的技法主要看以下三点:
一是及以上的补号量极为稀少,建议合理价买入持有;
邮票收藏你不得不知道的知识
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这让邮票除了邮政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邮票也是某些国家或地区重要的财源来源。收藏邮票的爱好叫集邮。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是英国罗兰·希尔爵士发明的黑便士,中国
二是以上的建议以收藏刀或捆为主;
三是以下的当作普通991收藏。
价格低的大都是普通补号而已,投资价值与普通991无异;而价格在10元以上的,发行量相对较少,价格越高,量就越少,投资价值也就越大。
二、特殊品种币
1、大叶兰
在2008年中到2009年,在部分冠字号的1元券中,其水印与普通的1元券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为方便区分,收藏者把这类钞票称之为“大叶兰”,平常所见的1元券称为“小叶兰”。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水印中的兰花叶片大小不同,而这种“大叶兰”比常见的“小叶兰”所使用的纸张也不同,为美国进口印钞纸,因此“大叶兰”钞票的用纸比“小叶兰”要发黄,而且通过紫色荧光灯的观察,“大叶兰”的隐形荧光彩色纤维也比“小叶兰”多得多。
而据统计,“大叶兰”的发行量约12亿张,这数量比起航天钞是不是多出3倍的量?但实际当中,通过市场流通的消耗远远超出收藏者的收藏,而且这类钞票仅仅只在部分省份投放,因此存世量绝对不比一些纪念钞多。
2、荧光币
991荧光币有很多种类,大概有:高丝密,月亮币,背金沙,辟邪双剑,黄金分割线,漫天飞雪,冠号荧光,数字荧光,全编荧光等等。想了解991荧光币的朋友可以点击我们以前的文章进行学习:一元钱竟然有这么多种荧光!漂亮!
如今991荧光币市场行情在不断因为第四版的随时官方宣布停止流通,人民币硬币化试点的渐渐铺开的预期而大放光彩。
如今高丝密一张达到了800之高,月亮币二冠的也达到了45一张,强背金沙目前的代表冠有颗粒的Q*k和细密沙的A*Y,紧随其后的是冠号荧光加背面满版强金沙(金沙强度稍微弱点)QOK 还有优良背面满版的大金沙A**P,Q*Q1 ,Q*Q2(冠荧) Q*Q2, Q*Q4(有些有冠荧) K*T ,Q*N不可谓不精品,目前主流的几种强背金沙都在这里,剩下的还有些背金稀沙,大家自己去甄别,就不一一列举了,搞货搞精品是永恒的真理。
以上这些991十分值得收藏,如果遇上了可不要错过了哦!
本文源自头条号:师傅很闲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收藏唤起小时候的美好记忆 爱玩具的陈希“长不大”
陈希和他的部分收藏品。记者吴涛摄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玩具。“80后”的陈希,当年玩得最多的是变形金刚。也因此,从那时起汽车模型就是他的最爱。不过,陈希的玩具梦,并没随着他“年岁渐长”而淡去。因为爱玩具,已过而立之年